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红色家规代代传

发表时间:2021-04-05作者:陈华文网站编辑:王俊芳来源:地大新闻网点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治理一个国家一个区域需要法律法规,管理一个家庭,同样需要家规。家规是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一种约定,也是涵育好家风的前提。从远的来看,在我国历史上,很多有所成就的人,都有独到的家规。从近的来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极为重视家风家规建设,他们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对子女、亲属、身边工作人员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为全党全社会树立了家风表率。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战争年代走来,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国家的功臣,也是治家的典范。作为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他们身居高位,保持本色。对子女,他们从严教育,育德育才;对妻子,他们相濡以沫,共同进步;对亲友,他们公私分明,坚持原则。他们从“齐家”做起,处处率先垂范,堪称模范。

毛泽东同志对亲朋和子女要求历来非常严格。19461月,与家人分别近十年的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国内,父子两人仅在一起吃了两天饭,毛泽东同志就要求毛岸英去食堂吃大灶,还要求他开展调查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农村的情况要认真调研。此外,他要求毛岸英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脱下苏式制服和皮靴,穿上旧的棉衣棉裤。春季,毛泽东同志要求毛岸英到陕北农村接受劳动锻炼,学习农业生产知识。毛岸英遵照父亲的话,认认真真地劳动锻炼,拜农民为师。毛泽东同志在给毛岸英的信中写道:“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者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由此可见,毛泽东同志对子女一方面要求非常严格,另一方面也期望子女将来能够自食其力,做对社会有用之人,真正可谓严管与厚爱相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家乡的亲戚时常会找毛泽东同志寻求帮助。为了协调好这方面的关系,他制定“四不主义”:凡是家乡有人要求安排工作的,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作为领袖,毛泽东同志深知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亲朋好友谋福利。虽然毛泽东同志立下了“四不主义”,但是当家乡亲戚面临困难,他该出手时一定出手。比如毛泽东同志的堂弟,在事先没有告知的情况下,只身到北京,要求见他。原来,堂弟患有眼疾,需要进行治疗。毛泽东同志得知后,不但帮堂弟找了住处,联系医院治病,还承担了堂弟治疗的所有医疗费用。他对堂弟说,毛泽东的亲戚要遵纪守法,凡事不能搞特殊化。

周恩来同志在家人眼中,是至孝至亲、有原则有规矩的人。多年来,他和妻子邓颖超为了革命事业四处奔波,和家人聚少离多。抗战时期,周恩来为了尽孝,把父亲周贻能和邓颖超的妈妈杨振德,先后接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和重庆红岩奉养。在重庆,两位老人先后驾鹤仙去,安葬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的公墓。195811月,为了响应党和国家平坟开荒、平坟征地号召,周恩来派工作人员到重庆,将周贻能、杨振德的棺木火化。对于家族里的长辈,周恩来总是尽量照顾。新中国成立后,他将在老家的六伯父、八婶母接到北京照顾。后来婶母执意要回老家,周恩来、邓颖超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专门用于照顾婶母直至去世。

周恩来和邓颖超是有名的模范夫妻,虽然他们相濡以沫,但也制定了十条家规,如: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只能出差顺路时看看;来者一律住招待所;来者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没有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劵;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凡个人生活中能做的事,不要别人去办;生活要艰苦朴素、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等。对于侄儿周尔辉、侄女周秉建,周恩来平时关心其学习和成长,可是在择业时,他动员侄儿侄媳离开首都北京,回到老家淮安工作,而对于在内蒙古参军的侄女,其转业后周恩来动员她回到大草原,在内蒙古安家和工作。

刘少奇同志在家规方面严于用权、艰苦朴素。刘允斌是刘少奇的长子,1951年,他被莫斯科大学录取为化学系研究生,四年后获得副博士学位。他始终牢记父亲教诲,时刻不忘家规家风,回国后从化学研究转向国家急需的原子能研究。刘少奇在信中写道:“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能无条件地牺牲个人的利益而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刘维孔是刘少奇的侄孙女,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到高中毕业,都在刘少奇身边上学读书。当时刘维孔考大学,可成绩不理想,于是决定复习一年,来年再考。可是刘少奇并不赞同,说道,你是革命者的后代,应该到别人不想去的地方去,到最困难的地方,你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好不好?她考虑再三,离开北京回了老家。后来刘少奇还提醒她“要当一名好社员”“不要过早当干部,要尽力帮助老百姓。”

刘少奇很疼爱子女,但是疼爱是有前提的。除了在思想教育方面对子女们严厉之外,在生活和工作中,他也依然严厉。他给子女们制定一个严格的“成长进度表”:九岁学会游泳,十岁学会骑自行车,十一岁学会洗衣服,十三岁能够生活自理,十五岁独立出门。他十分注重培养子女艰苦朴素的作风,避免滋生享乐主义。他还鼓励子女们积极参加劳动,在中南海,他要求家人种植果树,帮厨房煮饭做菜,还要求子女帮忙修建房屋。暑期,他要求子女们去农村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要像农民一样“不怕热、不怕累、不怕吃苦。”

朱德同志一生兢兢业业为党和人民工作,他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唯独没有自己。他对儿孙们的要求同样是严厉的,有时似乎不近人情。在他看来,工作岗位不分贵贱。他的儿子朱琦是火车司机,有一次在见到儿子身穿司机工作服,两手油污,满脸汗水,他非常满意。朱德鼓励道:“希望你继续努力学习政治,技术也要精益求精,不要满足现状,要谦虚谨慎,工作上要踏实认真。”他对子孙们要求,干工作不要挑挑拣拣,干什么都是为人民服务;不管干什么都要安心工作,干哪一行就要把哪一行干好。大外孙刘建初中毕业后,朱德鼓励他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十六岁的刘建具体工作是养猪,由于力气不够,他想回家。朱德得知后,马上写信,严肃地指出: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考验青年人能否接好革命班的大问题。应该很好地在农村锻炼,虚心向群众学习,才能有丰富的知识、宽阔的胸怀、坚强的革命意志。

为了从小培养孙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朱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从孩子们懂事起就把农业生产工具发给他们,带领他们一起耕耘劳作,手把手地教他们垦土、种菜、教育孩子们学会自食其力,体验劳动的成就和乐趣,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平时,朱德严格控制家庭日常开销,从不让孩子们乱花钱,即便是孩子们增添必要的衣服也要征得朱德同意,并一一记账,制定开支表,每月伙食费、水电费、书报费、添置衣物费、杂支等项目非常清楚,朱德还要亲自检查这些开支。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建立的红色家风家规,彰显了共产党人信仰坚定、忠诚老实,廉洁自律、艰苦朴素,甘于奉献、严守纪律的高尚品格和优良作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永不褪色的“传家宝”。治国必先齐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今天,我们应自觉地传承和弘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红色家风家规,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文明新风尚。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