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华文
诗歌是文学的精灵,被誉为文学的王冠。诗歌是一块无形的吸铁石,吸引无数人靠近它、拥抱它。在这样一个网络文化极为丰富的时代,诗歌从来都没有走远,就如同一位藏在心里的爱人和挚友。在当代众多优秀诗人中,李强就是其中的代表。40多年来,他一直在武汉求学、工作、生活,无论多么的忙碌,但是诗歌在他心里默默地生长、绽放。这些年来,他陆续出版诗集《感受秋天》《萤火虫》《山高水长》《潮水来了》《在水一方》《低飞与远航》。等等。读他的诗集《在水一方》(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令我感慨万分:诗歌就是一个人的精神背景,是人间烟火和喜怒哀乐的巧妙呈现。
中国传统诗歌对于辞藻颇为讲究,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呈现古典之美。一百多年前,当白话文逐渐成为主流的文学语言之后,用白话文自由自在地写诗、并恰如其分地传情达意,再现思想立场,也历经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转型。读艾青、臧克家等老一辈诗人的现代诗歌,浑身都有一种沸腾的力量。读顾城、海子等人的诗歌,我们发现诗歌在人性的表达方面具有多种可能。诗歌无论走多远,对于真、善、美、爱的追求不会改变,李强的诗作,仿佛一叶轻舟在长江里乘风破浪。风高浪急也好,险滩暗礁也罢,他就如同经验丰富的船长,笔下的诗歌与涛涛江水互为交融。
任何诗人,总是和特定的时代、生活环境、人生经历、阅读见识、思考深度、价值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切汇聚起来,就是诗人诗作的整体面相。李强在诗集《在水一方》的个人介绍中,有一句话意味深长:“……追求有意义与有意思的统一,喜欢干净、明亮、温暖的表达,乐此不疲,不知老之将至”。这句话诙谐又幽默,昭示着他对诗歌的认知、理解、创作偏好以及对诗歌的深深眷恋。总而言之,他有一颗跳跃的、滚烫的诗心,给人满满的文学诚意。
《在水一方》主要收录了李强最近几年来创作的一系列诗歌,诗歌表达的内容广泛,但是对于武汉这座城市多角度的诗意书写,对于这一点,在诗集的副题“我在武汉四十年”中一目了然。正如该诗集名一样,武汉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长江和汉江在这里交汇,南北文化风俗在这里交织,水润泽了这座城市,也让这次城市有了灵性。李强对这座城市太熟悉了,从历史典故到市井生活,他都了如指掌,并饱含深情。
诗集《在水一方》之名,源自诗集的同名诗歌。《在水一方》这首诗,区区二十行,不足两百字,就为武汉画了一幅速写。当然,不同的诗人即便在同一城市的屋檐下,由于生活体验和观察视角的差异,诗作里的城市也不相同。李强对于武汉的诗歌创作,自有切入点。诗中写道:“黄花涝/不见黄花/黄花移名天门/白沙洲/不见白沙/白沙落户白色”,接着,对武汉的鹦鹉洲、黄鹤楼、龙王庙等地,以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路向,追问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地理课》一诗中,李强对武汉的爱,表现得更加深沉、厚重。“长青不是常青/中间隔条张公堤/李家集不是李集/中间隔着滠水和倒水”“沙河看不见沙湖/盈盈一水间/默默不能语”。诗作中,用城市的地名,挑起了城市历史与今天的两端。
该诗集中,多首诗都与武汉、与江汉平原与湖北紧密相关。收录的诗作中,有的辽阔,有的细腻,有的是在沉思。一座城市是丰富多彩的,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其特征,其实并不简单,何况武汉这样的大城市呢?李强即便是在这座城市“安营扎寨”这么多年,每一天的情绪不同,一首首诗作中的城市氛围感也是不同的,诗作和城市其实有点类似,是流动的、绝非凝固不变。《素描武汉》一诗中,并没有对武汉进行全景式展现,而是聚焦在东湖周边的几条街道,以点带面为武汉进行素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爱心人士杜甫/身处乱世成都/想象盛世武汉/这两句诗/就是证据”。诗作中这样开头,是颇为巧妙的,也是大胆的,把杜甫名诗名句引入进来,让全诗具有一种穿越感。我认为,李强写这首诗时,一方面对古代诗人诗作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心情也是惬意的、挥洒的。诗集《在水一方》对于武汉的书写,没有无病呻吟和假大空的赞美,而是体现在诗人独特的观察和理解中。其实一个人真正的对工作生活的城市产生爱恋之情,不会轻易把“爱”字轻浮地写出来,该诗集也是如此。
城市是文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很多诗人在创作中,都把城市作为创作的主题。然而,对于一座城市未来的展望和想象,在诗作中其实并不多见。该诗集中,《武汉2049》表达了李强对未来武汉的憧憬:“长江依然澎湃东流入海/在锦鳞闪闪/有白帆点点/黄鹤归来/白鳍豚归来/它们的欢乐与笑容穿越时空/让不同肤色的人们流连忘返”。未来是未知的,诗人和常人一样充满憧憬。尤其是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诗里行间充满期盼。曾经在长江游来游去的白鳍豚,消失在江水深处,多年后,这个古老的水生动物,会不会突然出现呢?诗人如其说期盼白鳍豚归来,还不如说企盼着这座城市更有无限的活力。
总体上讲,《在水一方》是献给武汉的诗集,体现出诗人对武汉独有的观察、解读和思考。阅读该诗集,带来这样的启示:一是诗歌和所有的文学门类一样,带着诚意的书写最动人,作家和诗人不能咄咄逼人,更不能摆着架子,要俯下身子,深入到创作的现场,用文字真实地记录,把发自肺腑的感受和生命体验表达出来,这样的作品就有热度。二是诗歌创作不能装腔作势,对于城市、生活和自然万物,不能简单贴上标签,假大空的文字和口号式表达,只会让作品失去温度。三是诗歌创作要契合当代,紧密围绕发展和变迁,抒发心中的情感,也只有如此,作品就更有力度。
下一篇: 谢兴武:乐育桃李四十载,甘当蜡烛照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