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地大人讲故事⑬丨有一种特殊的爱叫“地大之爱”

出版社 李国昌

发表时间:2020-12-18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新闻网点击:

  自毕业到地大工作,已逾二十三年,期间岗位换了一个又一个,单位领导换了一拨又一拨,但我都能在新的岗位上愉快工作、健康成长,我把这种幸福的体验称为“地大之爱”,它包括严谨求是、信任支持、开放包容、平等团结等,既不刻意,也不张扬,如春风春雨般润物无声,跟着领导学、照着前辈做即可。我们在获得这份“地大之爱”的同时,也以强烈的愿望和极大的热忱,将它化作工作的动力,并努力将它源源不断地向同事、向学生、向职工传递,希冀他们都能成为“地大之爱”的受益者、传递者和发扬光大者。


  严谨求是之爱


  1996年大学毕业的我来到地大档案馆,在科技档案室从事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但上班的第一件事并非整理档案,而是抄写案卷目录。当时地大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在武汉市高校中比较超前,而且自己是当时馆内第一个档案专业科班人员,为什么不去录入档案信息或从事档案编研工作,还要抄写已经存在的案卷目录,而且一抄就是一两个月?虽然不能理解,但仍是认真地抄写,后来才听徐航英主任说起原因,一是通过抄录“磨性子”,因为刚毕业的男生容易耐不住寂寞、坐不住,而档案工作就是与故纸堆打交道,必须静下心、坐得住、坐得稳;二是要通过抄录了解案卷目录编写的技巧,了解科技馆藏、掌握家底,对于后期的档案管理工作能起到先导性、基础性作用。现在想来,徐主任用心良苦,对于像我这样当初空有档案理论而且干事比较毛糙的小伙子来说,坐功确是档案工作的入门功课。现在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之后,也都面临着眼高手低的囧境,都有一个褪去浮躁、重归踏实的过程。我的褪变,就是从抄案卷目录开始的,自己爱思考、爱动笔的习惯,也是从那时开始养成的。


  参加工作一年后,有一天杜国生馆长让我写篇关于档案工作的论文。我当时满口答应,其实心理压力很大,虽然自己是档案学专业出身,但档案理论学得并不十分系统、扎实,毕业论文也是在学校图书馆泡了几个星期才成的“急就章”,而且我对档案实务了解的不够全面,更别谈深入了,弄出一篇论文确实不易。在工作之余,我就跑学校图书馆,查阅《档案学通讯》《湖北档案》《黑龙江档案》等杂志,并结合高校档案工作的实际,提交了《馆(室)、院(系)协作初探》的论文。令人惊喜的是,这篇文章竟被《湖北档案》录用,并发表在1998年第1期上!没错,论文不仅正式发表,而且我是唯一作者!工作二十多年来,每每听到下属写论文而领导署名或下属写论文领导第一署名的论调,我都嗤之以鼻,因为在我学术生涯的开端,我的科室主任和馆长并未这样做,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严谨求是的地大作风。之后,我先后参与了学校大事记、校史的编写工作,并通过查阅相关馆藏,对地大的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办学水平有了更真切的认识,坚定了为地大发展而拼命的信念。


  信任支持之爱


  初到地大来的工作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担任了机关团总支书记(后来是三馆团支部书记)。我是怎么当上机关团总支书记的,已经忆不起来了,只记得是当时机关党委书记董静老师找到我,我就答应了。现在想来都害怕,自己当初一没有管理经验,二没有出众外表,三没有一流口才,竟一口答应了!担任书记之后,组织机关团员去中山舰参观,组团参加迎香港回归知识竞赛,获得团队一等奖,之后参加了十五大知识竞赛、迎澳门回归知识竞赛,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在1999年学校首届“三育人”标兵评选中,获得提名奖!对于我这样一个二本出身、从事普通工作的基层员工来说,是何等荣誉啊!清楚地记得,在担任三馆团支部书记时,带领青年团员到磨山开展户外活动,产生了门票等费用,我由于之前经验不足,并没有详细的计划和预算,团支部也没有活动经费,担心回来报不了账。但图书馆顾锡瑞馆长在详细了解情况之后,最终同意报销。这些事情对我触动很大,我直到现在也在反思,自己有何德何能得到领导们的赏识和照顾?


  在担任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期间,利用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课的契机,我与其他辅导员一起,为学生布置了“我的大学”系列作业,收集了大量关于学生在地大学习成长的第一手资料。在汇编成册、测试学生满意率的基础上,于2008年编写出版了《追梦——大学启示录》一书,将同学们的成长故事以半年、一年、三年为阶段完整地再现。该书是我校较早反映地大学生成长特点的案例书籍,对于探索总结地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在出版费用方面遇到了难题,我当时寻找院外支持无果,原来计划以向学生出售的办法来分步解决,但学院以为不妥,最终还是孙治定书记同学院商量予以解决。当时,我已经离开学院,调任江城学院了。听到出版费用解决的消息,我很是激动,当初我在学院分管学生工作期间,自己当辅导员,开展数学竞赛,进行学风清理,劝退了一些学生,由于当初学生工作经验并不十分丰富,一些工作计划得并不十分周详,做得也并不十分到位,但孙书记和学院的信任与支持都给了我坚持的动力。记得刚到学院工作时,孙书记有一次拿出了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当辅导员带学生时的小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学生的信息,他谈起当初跟学生相处的经历如数家珍,令我十分敬佩。地大学生工作之所以在湖北高校中出名,原来就是有像孙书记这样一代一代求是创新的地大学工人接续奋斗。这也给了我立足岗位、多出业绩的巨大动力。


  开放包容之爱


  我在地大工作以来,经历了数次岗位调整,最难忘的有三次:一次是2001年学工处大学生就业中心副主任科员的岗位竞聘,一次是2004年底学院党委副书记的岗位竞聘,一次是2017年出版社党总支部书记的岗位竞聘。每次岗位竞聘,都让我对地大的开放与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


  2001年上半年,我报名参加了学工处大学生就业中心组织的校内招聘。记得当初科室主任尽心挽留,我也有些不舍,毕竟自己是第一个档案科班出身的,而且刚刚有另一位档案科班出身的同事转岗,单位确实缺人。是刚到任的吴荣俊馆长的鼓励坚定了我转岗的信心,他告诉我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都是在为地大做事;要敢于出去闯,缺人的事,馆里想办法。更令我感动的是,就在我已经到新岗位报到的当年,馆里领导和同事支持我评了馆员职称。我永远记住,是馆里领导和同事的理解与包容,让我在以后的工作历练中不断开阔眼界、增强使命感和提高能力。2004年底,学校组织副处级的岗位竞聘,学工处的好几位科长都报名参加了。作为部门副职的我,最初并没有参加的想法,一是因为对就业工作有兴趣,想继续做下去;二是因为几位同事实力强、竞聘成功的机率大,届时会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但在学工处几位老同事的鼓励下,在请示了分管处领导龚育副处长和万清祥处长之后,我在时间截止的当天下午报了名,并最终成功竞聘。可以肯定地说,是单位同事、领导的鼓励和肯定,再一次让我登上了更高的平台,也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2017年上半年,学校进行处级干部调整,我报名参加了出版社党总支部书记的岗位公开竞聘,并竞聘成功。试想,如果没有学校公开竞聘的政策,在这个高手如林、人才辈出的大学,我可能至今仍然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职工,难以有出彩的机会。


  坚持五湖四海、公开透明,是地大干部工作的重要原则,这一点,作为非地大学缘、非地学专业、非重点高校出身的我,是亲历者、见证者和受益者。地大的开放与包容,不仅体现在如岗位竞聘这样重要的时刻,更体现在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有好的想法和建议,只要利于学生、学校发展,各级领导都会给予鼓励和支持。我想,这是地大南迁以来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攀升的重要因素,也必将带动学校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平等团结之爱


  地大教职工的平易近人之风格是渗透在骨子里的,领导、老师不摆谱、不端架,职工、学生爱亲近,家长、校友爱亲近,相亲相爱如一家人。于我而言,这种爱来得深沉,会带来责任感和忠诚度的进一步增强,由此带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持续爆发。


  记得来地大报到不久,在一次欢迎新人的聚会上,与我同桌的是丁振国,坐在不远处另一桌的是殷鸿福,后来才知道,一位是学校党委副书记,一位是校长、院士。他们并没有单独坐在一桌,衣着也不华丽,说话更是亲切、恳切,一如慈父和可敬长辈,这与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倒是与我心中的渴望完全一样,感觉找准了单位找到了家。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干,不辜负地大领导的关心与厚爱。二十多年了,我工作的部门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平易近人之风格在历届学校领导、各部门领导身上没有褪色。


  记得我从事学生工作期间,牢记老一辈地大学工人“跟学生在一起”的告诫,只要有时间,就一头扎进学生堆里,跟他们拉家常、谈体会、交朋友,不仅推动了工作,还与学生结下了很深的友谊,间接传递了地大的精神。新生在军训,我就在旁边批阅军训日记,跟大家表演节目;大一出早操,我就跑到男生宿舍挨个敲门,有时是掀被子,并跟随同学们一起出操;学生打比赛搞活动,我就在旁边加油助威;学生遇到困惑、困难或意外的时候,我就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和学生身边,与他们并肩战斗、共克难关。近几年的“十一”期间,我曾接触过、带过的校友毕业十年返校,都会喊上我去参加聚会,我的心里是温暖的,更加体会到地大平等团结之爱的巨大魅力。


  团结也是地大教职工的重要精神品格。在校工会工作期间,常务副主席高芸同志常说一句话,“你和明成(隋明成,工会副主席,现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尽管做,我来给你们‘加密’”。她并没有对我们俩发号令、做指挥,而是通过平时耐心细致的沟通和关键时刻的提醒,让我们的工作更细致、更周全、更接地气,这种平等待人的作风常常化作我工作中的无形动力,也激发了一些工作的创新。我分管教代会工作和青年工作。根据提案的类别,我主动上门找相关职能部门去协商,无论对方是副职、还是正职,都热情接待、认真承办,有的还亲自找提案人或到提案单位座谈、协商,该办的及时办、办不了的耐心解释,最终收获了理解与信赖,赢得了团结与支持。根据自身对地大精神的一知半解,结合学校越来越多非地大、非地学专业青年教师的加盟,我提出组织非地学专业优秀青年教师周口店“摇篮之旅”活动,增加地大文化的感染力和地大教师凝聚力的想法,立即得到了校工会的支持。在高主席的领导下,我与明成及工会的同事们紧密团结,做策划方案,设计线路,联系专家校友,寻找外部合作,最终活动取得成功并成为校工会工作的一个品牌。


  不用扬鞭自奋蹄。领导们的行动就是旗帜,就是标杆,照着他们做,我们就一定能把事情办好,把事业做强。


  结语


  地大之爱,就我个人理解而言,就是一种地大人对学校文化的高度自信,对地大发展道路的高度认同,从而外化为言行一致的高度自律。它源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优良基因,体现在南迁之后奋斗者们的励精图治,尤其体现在各级领导干部的担当作为上。有时并不需要多余的言语去说教、去修饰,也无需多余的命令和制度去强制、去约束,只要前辈、领导率先垂范,晚辈、职工就会上行下效、青出于蓝。


  在新的时代,不管我们来自哪里,不管我们何时加入,都应该无条件地拥抱地大,向身边优秀的前辈、领导学习,并在他们的关注、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全身心地干好工作,接好我们这一代该接的棒,并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的辉煌,在追逐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地大梦的伟大征程中,实现“地大之爱”的传递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