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地大人讲故事⑦丨难忘的记忆

姜晓玮

发表时间:2020-11-26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新闻网点击:


  2020年11月1日起,中央电视台第9套节目连续4天在晚上黄金时间段播放《我所经历的罗布荒原》纪录片。2014年,由中国科技部主导,5家科研单位共同承担,来自多领域的50余名专家共同参与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且规格最高的罗布泊综合大科考正式启动,课题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环境考古学家秦小光,而该纪录片的策划人和执行总导演则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吴向列,后来因为工作有冲突,执行总导演换成了他人。


  这些日子,每到晚上8-9点钟,班级微信群里,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边看节目边讨论,就好像这活是自己干的一样,一时好不热闹。也许真到了喜欢怀旧的年龄,同学们热烈的讨论,让我的思绪又回到了40年前刚入学的那一刻。


  1980年9月初,我们一帮来自五湖四海、满脸稚气的少男少女聚集到了武汉。我来自青海格尔木,是班上家乡距离武汉最远的同学,入学通知书到达我家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学了,因而我成了最后一个报到的学生。


  我的班号是11801,后来了解到,第一个1代表地质系,第二个1代表地质系的第一个专业——地质学专业,80代表1980级,最后一个1代表地质学专业1班。竟然什么都是第一,而且地质学专业还号称地质界的“总工”班,这不禁让我有些激动和骄傲。


  办完报到手续后,领上蚊帐、竹竿等生活物品,按照分配,我来到51栋608宿舍。宿舍里的其他9名同学都在,分坐在桌子的两旁,好奇地看着我。我生性腼腆,一时有点不知所措。事后想起,也难怪同学们以那种眼神看我。9月初,武汉闷热,而我仍穿着高原衣服,里外有三层,还戴着帽子,汗流浃背,我感觉从未出过那么多的汗,很是狼狈。其他同学都是短袖衫,我与他们形成了极大反差。


  就在最尴尬的时候,有个高个子同学以一种天真的眼神看着我,略带微笑、很友善地开口问:“你是哪里来的?”我回答:“青海”。他有点兴奋,立即脱口而出:“青海好啊!青岛不就在青海吗!”我愣了一下,还未容我开口解释,旁边一个同学就说:“青岛不是在山东吗?怎么跑到青海去了?”


  在我听来,他们都带有较浓重的南方口音。后来知道,第一个开口和我说话的就是吴向列,来自广西南宁,睡我对面床的下铺。说青岛在山东的那位同学就是秦小光,来自贵州贵阳。


  都是年轻人,一旦开口,话就多了。大家互相介绍后,知道从门口那张床开始,按顺时针顺序分别是:梁磊(广西)、邓清禄(福建)、吴向列(广西)、张建军(湖南)、李文彦(湖南)、何斌(安徽)、程小久(安徽)、秦小光(贵州)、姜晓玮(青海)。


  秦小光是标准的好学生,高考分数很高,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为找到一个安静地方,别人都喜欢去教室或图书馆学习,而秦小光却能在我们吹牛、打扑克的喧闹声中,静静地坐在最靠近窗户的桌子前,沉浸于书本中。现在每次想起他,时常会很自然地让我想起孔夫子最喜欢的好学生颜回,就是那个“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


  我是一个管不住自己的学生,贪玩。但我很幸运,遇到了一帮能管住自己的好同学,他们是我约束自己的榜样。没有他们,很难想象我会成为什么样子。有多少次,看到秦小光静静地坐在那里学习,我也不好意思再玩,就悄悄地坐下来。但我没他那本事,在宿舍里学习总能有各种理由打断学习,后来我就去图书馆或教室学习,或干脆去操场踢球,再也不在宿舍学习了。


  1984年,我和秦小光、何斌、邓清禄一起考上了武汉地质学院的研究生,而且还在同一个班。再后来,秦小光去了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出站后就留在那里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我路过北京时,曾多次找他,一起吃饭,一起看望老师。这么多年,他没变,他对科研的执着和喜爱是纯粹的,他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完全是发自天性、发自内心;这么多年,他在科学的海洋里苦苦搜寻,变换过几次研究方向,最终定位于环境考古,并把研究基地放在了世界瞩目的罗布泊地区和丝绸之路,获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新发现。


  如果说秦小光好学习,我和吴向列则属于那种爱玩的人。我们俩是球场上的好搭档,也是吹牛的好伙伴。他和列宁同一天生日,因而取名向列,意思是向列宁同志学习,但我们都习惯叫他阿列。


  阿列之所以考到武汉地质学院,是因为他从小就有一个远大志向——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听说搞地质能满足他这个愿望,于是选择了学地质。毕业后,阿列被分配到广西第一地质队,在桂林灌阳县从事地质填图找矿工作,在那里呆了几年后发现,这样下去是不可能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后来发现做纪录片能真正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开始有些犹豫,担心专业不符。这时有位能人告诉他,世界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就是学地质出身。有了这样的鼓励,阿列立马改行了。多年后,他已经是国家一级导演,获奖无数。其代表作品《小鸟依人》获德国慕尼黑国际电视节最佳纪录片奖,《漓江渔火》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


  毕业后,我和阿列联系更多。一次,我们同在北京出差,于是约上包括秦小光在内的北京同学,一起去看望杨巍然教授和班主任郭颖老师。席间,聊起地大往事,杨巍然教授希望阿列能拍一些有关地质科学家的纪录片。再后来,阿列去北京,和小光一起吃饭,聊起了小光的科研,觉得可以拍成纪录片,于是就有了这部纪录片。稍感遗憾的是,原定执行总导演是阿列,但阿列同时担任一个有关“一带一路”主题的纪录片执行总导演,只好将这个片子交给了他人。


  大学生活是难忘的,同一宿舍的故事是永远的记忆。中国地质大学带给我们的是永远的精神享受。最后,谨以一首《水调歌头》来纪念我们黄金般的岁月。


  水调歌头﹒梦回南望山

  闲来翻旧照,梦向南望山。楚天千里,浩荡风华忆当年。悦耳南音北调, 养目少年靓女,稚气挂眉间。春光映桃李,滴翠在人间。

  北戴河,周口店,汉晴川。地偏天远,黄鹤回望共开篇。历尽西风碧树,看惯繁星沧海,心醉复流连。回首天涯路,灯火正阑珊。


作者的大学时代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姜晓玮,1984年获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学士学位,1988年获构造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学位,1998年获中国地质大学遥感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深圳中国广核集团核电设计总工程师。 (编辑肖潇 特约编辑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