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地大人讲故事③丨战地大餐

刘 锐

发表时间:2020-11-10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新闻网点击:

 

  2012年5月,地大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之后,经学校批准开始实施“7+2计划”,即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并徒步到达南、北极点。2013年7月11日—18日,实施了攀登欧洲最高峰厄尔普鲁士的行动,我作为登山队 “政委”随队前往,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队员们极其艰苦的攀登过程。


  厄尔布鲁士峰是大高加索山脉群峰中的“龙头老大”,坐落于俄罗斯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厄峰有记载的登顶始于1874年,由英国人完成。最有名的攀登故事,则发生于二战期间:德、苏军队为争夺这一战略要地,进行过激烈的战斗,最终苏军招募擅长登山滑雪的人员组成突击部队,开展凌厉攻势,击败德军取得胜利。至今厄尔普鲁士地区都可以看到很多纪念二战的雕塑。


  地大登山队于7月13日凌晨奔赴莫斯科。经过一天24小时马不停蹄的奔波,7月14日队员们到达集合地点——矿泉城小镇。稍事休息,队员们就在春意盎然、繁花似锦的山川中,淌溪流、攀岩壁,开始了攀登前的适应性训练。队员们笑逐颜开,一路欢歌……


  对于登山者而言,没有一座山峰是简单的,厄峰亦如是。厄峰虽然设施便利,但攀登不易。从海拔37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向峰顶挺进,通常需要8小时的上山时间和6至7小时的下山时间,对登山者的体力与耐力的要求很高。途中有数百米的险峻地形,需要横切冰面,十分危险;峰顶的面积很小,而且另一面就是悬崖绝壁,丝毫不能掉以轻心。由于气候和地理的因素,厄尔布鲁士山多发雪崩和雷暴,在6月至8月攀登季节里,受黑海和里海冷暖气流的影响,山上天气变化很快,给登山带来极大危险。因此攀登厄峰必须具备好的登山装备,并具备较好的体力和冰雪坡行走技术。


  乘坐简陋的缆车,队员们到达了大本营,住进了由大汽油桶改建而成的“铁桶房”,开始攀登前的高海拔地区训练,并等待最佳的攀登气候。


  一个多星期的面包大餐,已经令队员们看见面包就反胃了。俄罗斯人的观念中,厨房是个神圣的地方,不允许外人进入操作。眼看冲顶日临近,经过多次商量,俄罗斯大婶终于勉强同意我们在冲顶日的凌晨自己做饭。


  山区的气候如孩子脸,说变就变。原计划20日的登顶计划由于突变的天气而不得不改变。为了抓住难得的“时间窗口”,登山队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果断决定提前于18日冲顶。


  18日凌晨3时,我第一个起床冲出大油桶,冒着漫天飞雪跑到厨房为队员们做了一顿冲顶前的“战地大餐”——榨菜方便面加煎鸡蛋。看着整理好行装的队员们狼吞虎咽地吃着“大餐”,我却心酸不已:登山真苦!别说是登山的危险和艰难,即使是营养都难保障,此时连国内最普通、最廉价的方便面都是最美味的大餐!4时45分,队员们由大本营出发。我与登山队员一一握手,再三叮嘱“服从指挥、注意安全”。望着队员们的身影迅速消失在鹅毛大雪的浓浓夜色中,我的眼泪潸然而下,心里默默祈祷:一切顺利,平安归来!


  厄峰登顶最大的困难是强风。攀登途中,风一刮过来,队员们只能立即趴下,而邻队的一位女登山者,被风吹得滚出好几米。天气预报的好天气始终没有来到,顶风冒雪3个多小时,经历了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以及每秒40米以上强风的考验,登山队董范、陈晨、宋红、德庆欧珠、次仁旦塔等5名队员,于当地时间18日9时06分(北京时间13时06分),成功登顶海拔5642米的厄尔布鲁士峰。牛小洪副队长也在一小时后顺利登顶,完成其首次登顶壮举。中午11点半左右,队员们胜利返回大本营,仅用时七个多小时完成了厄尔普鲁士峰的攀登。有十多年向导经验的俄罗斯向导也高举大拇指,高度赞扬队员们的体能和意志力。


  这次攀登过程中,队员们还协助科研老师完成了俄罗斯高加索地区的岩石、冰川冰芯和雪冰的采集,并进行相关全球环境变化和环境地质学研究。

 

2004年本文作者硕士毕业留影

2019年暑假本文作者在云南腾冲古镇


作者简介:

  刘锐,女,江苏丹阳人,2004年硕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为组织部专职组织员,研究员。2012年-2018年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课部党总支部书记期间,组织并参与完成了“7+2”活动,地大登山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由一所学校师生单独组队完成该壮举的大学登山队。以“7+2”活动为素材,作为主编出版了《山高人为峰》、《登峰造极》等画册。 (编辑肖潇 特邀编辑曾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