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走进西部

关于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发表时间:2005-06-27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各位代表:

  
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大会报告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整体经济运行出现了走向良性循环的重要转机,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9404亿元,增长8%,增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价格总水平止跌回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262亿元,同比增长86.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392亿元,增加1.4倍。工业品销售率97.71%,比上年提高0.46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有效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早稻和大豆种植面积扩大较多。在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达到4625亿公斤。重要农作物生产开始向优势产区集中。肉禽蛋奶和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电子通信产品制造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成为制造业中第一大产业。移动通信手机增长130%,半导体集成电路增长51.5%。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项目14万个。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从压缩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逐步转到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使一批企业增强了竞争力。煤炭、冶金、石油、化工、机械、建材、制糖等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国债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619亿元,比上年增长9.3%。电子工业和科研技术服务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分别增长48.9%和19.2%,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3.2%。西部地区投资增长14.4%,分别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6.1和0.6个百分点。

  
中央财政增发国债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年来,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600亿元,带动地方、部门、企业投入配套资金和银行贷款共7500亿元,集中力量办成一些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

  
一是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加固大江大河大湖堤防16000多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500万亩。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74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230公里。增加铁路新线2070公里。基本完成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县(区、市)达1000个,新建和改造高、低压线路近200万公里。建成和在建国家储备粮库仓容700多亿斤。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和污水处理能力得到改善。二是推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支持了

  
300多个高技术产业化项目,880个项目列入国债重点技术改造贴息计划。三是加强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启动了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天然草场保护和中西部地区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支持北京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开展京津风沙源区的治理。建成“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44个。这些重点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有了初步改善。四是促进了社会事业发展。建设教学、实验、科研等基础设施项目694个,改善了高等院校办学条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断完善国债项目管理措施,加强重大项目稽察工作。严肃查处一些挪用建设资金、工程发包违规操作和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项目,保证了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

  
消费需求稳步回升,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4153亿元,实际增长11.4%。住房、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逐步形成。个人购买商品住宅的支出增长50.6%,占全部商品住宅销售额的84.8%。

  
春节、“五一”和“十一”成为假日消费“黄金周”。全年国内共有7.4亿人次出游,旅游收入3176亿元,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280元和2253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6.4%和2.1%。城镇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10和25平方米。

  
扶贫教育工程取得进展。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全国财政收入133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9%;支出15879亿元,增长20.4%。全国财政收支相抵,支出大于收入249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2598亿元,比调整预算确定的赤字数额减少200亿元,地方财政节余99亿元。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运用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狭义货币供应量(M1)分别增长12.3%和16.0%,全年现金净投放控制在1500亿元以内。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9万亿元,当年增加1.3万亿元。实行了个人存款实名制。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656亿美元,增加109亿美元。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其他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实施“债转股”,扩大企业上市规模和向国有重点大型企业派出监事会,促进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和经营状况的改善。1997年底亏损的6599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到2000年底减少了70%以上。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工作得到加强。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超过90%,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开始实施。

  
价格改革进一步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农电体制改革已经完成的地区逐步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秩序取得成效。取消了涉及交通车辆方面的238项收费。进行了电信资费检查,开展了旅游、电力、成品油价格和公安部门收费、农村中小学教育收费等专项检查。

  
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粮食企业大量亏损的局面得到扭转。初步建立了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制。粮食、棉花仓储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国家通过市场公开竞卖方式,抛售库存棉花和食糖,有效地调节了市场供求和价格水平。

  
西部大开发陆续展开,战略构想开始实施。研究制定了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出台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西部地区交通、能源和水利建设积极推进。西安至南京和重庆至怀化铁路、重庆轻轨、青海涩北经西宁至兰州输气管线等新开工项目进展顺利。“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前期工作加快,贵州洪家渡、引子渡和乌江渡水电站,以及云南宣威60万千瓦电厂和一批高压输电线路开工建设。在建大中型项目进度加快。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试点地区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129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787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进展顺利。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工程稳步展开。科技教育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外贸进出口增长迅猛,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进出口强劲增长,贸易结构进一步改善。进出口总额47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出口增长27.8%,进口增长35.8%。机电产品出口1053亿美元,增长36.9%,占出口总额的42.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50%,占总出口额的14.9%。国内短缺的机械设备、原材料和工业中间产品进口增长较快。

  
利用外资形势好转。新批外商投资项目比上年增长32.1%,合同利用外资金额增长51.3%。实际利用外资590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07亿美元。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在境外股票市场上市取得成功。积极推动“走出去”开放战略的实施,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境外开发资源和生产加工项目取得进展,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增多。多边和双边经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进入最后阶段。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新进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学技术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能够同时研制、生产和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第三个国家。超级杂交水稻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神威I”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速宽带互联网开通,在世界上首创电磁式生物芯片。国内独立研制的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问世,标志着我国机器人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崛起。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逐步推进。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继续推进。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通过验收的人口地区覆盖率达到85%,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两基”目标初步实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普通高校招生221万人,比上年增加61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211”工程一期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社会科学、计划生育、卫生、体育和文物保护等各项事业发展加快。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2.1%和93.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预期目标之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我国体育健儿在第27届奥运会上,创造了参加奥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


上一篇: 西部风情

下一篇: 西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