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字是闪亮的,因为它早已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有些篇章是不朽的,因为它曾经迸发出排山倒海般的力量,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向前。《报章里的改革史》选取1978年以来在报纸上发表的消息、通讯、理论评论、报告文学等汇编成书,这些都是在当时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一个具体领域推动了改革的进程,所揭示的问题在当下仍然有现实意义的篇章。《报章里的改革史》是一本书,也是一段记忆,更是改革者留下的一串串足迹!因此,它的分量就显得更加沉甸甸了。
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年,中国走过了一段非凡的历程。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选择那些曾经产生重大影响的文章汇编成书,体现了编者的卓识。《报章里的改革史》的出版缘起是光明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文摘报》在2018年2月10日开设的一个栏目《旧报新读——改革开放40年路上的人和事》,重新刊登的文章几乎都是新闻作品中的名篇,从新闻文体写作的角度衡量,也都是标杆式的作品。同时,编者又在每篇文章前,配发新的解读文章,在请“新读”作者时,也是下足功夫,有的本来就是“旧文”的参与者,有的是作为见证者的同事或者后辈,这样就保证了旧作和新读之间精神上的延续性,历史感和时代感就这样体现在了“旧报新读”这种独特的形式里。现在,编者又把该栏目中的精彩文章,按照思想社会文化进行归类,汇集成了这本《报章里的改革史》。虽然40年过去了,当初发表文章的报纸已经发黄褪色,可岁月却无法掩盖它的光华,正如该书主编刘昆所言:“你如今看见的日常,来得并不寻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几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干出来的,改革者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却从未退缩过。
《报章里的改革史》是在为改革立传。本书不是全景式地展示中国1978年以来的改革全貌,它只是通过一篇篇文章让人感受到改革的气息,感受到改革进程的艰难,改革成功的喜悦。《报章里的改革史》是一个缩影,可以帮助人们回顾和理解这一段历史是如何演进的,从中领悟改革的势在必行,并从历史的智慧中寻找破解现实难题的方法。如果从单篇文章看,可能是一个案例,可能是个人的作为,但是把这一组组文章积集在一起,它就成为由改革大潮汇聚成的时代洪流,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时代风貌。
《报章里的改革史》告诉我们,我们现在取得的成就是改革的结果,是改革者勇于创新、勇于担当的结果,是改革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而改革要成功,首先来自于思想和观念的解放。比如1978年5月11日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中国理论界的一声“春雷”,直接拨开了“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迷雾。后来,在邓小平同志支持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拉开了解放思想的序幕,深刻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副研究员蒋筑英为我国光学事业奋斗终生》见报后,引发了从中央到地方对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现象的高度重视,改善知识分子境遇的多种政策出台。《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直面中国的人才流动问题,在《光明日报》就报道中的谢中秋出走事件开展大讨论期间,国务院要求各地各部门努力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全力用好科技人才资源。新华社的《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凤阳县大旱之年夺得夏粮丰收》引发了“凤阳大包干”的报道潮,凤阳县小岗村的“小岗大包干”创举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标志。《关广梅现象》也是一石击破水中天,“社资”之争发人深省,党的十三大一锤定音,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论断。在这些人和事的报道背后,承载着一个个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那些曾经困扰着人们的问题通过媒体的报道后,产生强烈的反响,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变革进程。
读《报章里的改革史》,让人深刻地感受到越是伟大的事业,往往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是需要改革创新。真正的改革者从来不会在困难面前退缩,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作者和编者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在探索真理过程中的大无畏精神,在当时春寒料峭的时期,他们完全不顾个人的前途和安危,勇敢地喊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的科学家王选没有按照学界和科研机构分步攀登的常规做法,主张超越“第二代”及“第三代”,直接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他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终于迎来了汉字印刷新时代。1978年春季,稷山县还禁锢在极“左”思潮的迷雾中,集市贸易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全部取缔,插队青年陈寿昌目睹了取缔农村集贸市场给农民带来的不便,致信《光明日报》,呼吁农村集市贸易应该恢复。此后,《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连发调查报告和评论支持,率先在农村清除“四人帮”极“左”路线思想凝成的坚冰。1979年7月10日,龚明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呼吁为马寅初先生恢复名誉。此后不久,马寅初即被平反。在改革者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他们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敢于突破旧的政策和观念,敢于顶住压力,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与抵制改革的保守势力进行较量,新闻工作者也敢于旗帜鲜明地支持在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为改革呐喊助阵!
改革的历程曲折而漫长,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如果要成功,就需要我们不断反思来时路,不断提高认识。“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我们今天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报章里的改革史》把旧文重新编辑出版,通过那些亲历者、记述者总结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并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关联起来,让读者从这些人和那些事的回顾里,产生新的体悟。比如在新读文章《春天里的心跳,40年不停息》一文中,作者既还原了科学家当年研发青蒿素的过程,又详细介绍了此项研究的最新成果,也不回避近年来许多地方滥产滥用这个国家一类新药,侵权现象十分严重的问题,呼吁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少年班作为新中国教育探索的一个尝试,试验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多种可能性,而在新读文章《少年班: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中,对少年班的宽口径通才教育培养模式的首创性给予肯定,但也引发人们思考如何真正探索出符合科学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该用怎样的心态面对“神童”。新读文章《吹进六安农校的春风》回顾了80年代批评报道的情况,虽然批评报道难,“报喜不报忧”现象时有出现,但作者提出只要这些报道的基调是对党忠诚,对祖国怀抱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它就是积极向上的。
《报章里的改革史》从一个侧面呼应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时代召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矛盾和问题,更要有“改革之任,人人有责”的担当。世界也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期,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突破发展的瓶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才能把我们的事业继续向前推进!
原转载自《光明日报》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