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4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强劲春风的吹拂下,国家恢复了研究生招生考试。当年12月寒冬,我们66位学子怀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从全国各地集结武汉,乘车北上,前往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求学,成为人生历程中的重大转折点。
1961年9月,我从上海考入北京地质学院,就读勘探系金属非金属专业。由于1966年开始的“文革”,我失去了上研究生的机会。1967年10月,我奔赴江西省地质局赣西北地质大队任地质技术员。11年后,我终于又有机会跨进了大学的门槛。
在任地质技术员的11年野外工作中,我时刻记住“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没有钓鱼摸虾、造冲打鸟、赶鸡抓狗,而是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4月,通过刻苦的学习,我有幸成为“文革”后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第一批莘莘学子。读研期间,我参加了导师主持的地矿部“秦巴地区区域地球化学”项目中的河南栾川南泥湖钼矿成矿物质来源的研究工作,通过两年的野外考察、室内精心测试和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修正了前人对成矿物质来源的认识,通过答辩硕士学位论文获得优秀,并获得河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2年4月毕业后,我一直留校任教,与年轻的同学们在教学、科研和生活上进行零距离的亲密接触,直至2008年3月退休。
退休后,我不忘教师的初心,积极发挥余热,十年来承担了“矿产资源地球化学建模与资源量定量预测研究”“中国地球化学场与成矿关系”等科研项目,培养2名博士生、12名硕士生、近30名本科生,为全国地矿系统多期总工培训班开展“用地球化学思维指导找矿”“地球化学找矿新方法、新进展”等专题培训,无怨无悔地为国家健康工作了51年。
回首往事,我想告诫年青学子一句话:努力做一个大写的“人”。要对国家、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已所从事的事业尽心尽力,做到精益求精,同时把诚信摆在首位,把握新时代赋予的机遇,必然成就精彩人生。
作者简介:马振东,1978年—1981年就读于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地球化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上一篇: 初心使命担当
下一篇: 清浅年华处相逢南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