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改革开放40年 奋进新时代】资源学院: 求实进取 不负韶华建新功

发表时间:2018-12-25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地大之声通讯员王向东 李宇凯)改革开放40年来,资源学院始终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牢牢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历史机遇,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持续深化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凝练学术科研方向,拓宽国际合作渠道,为把学院建成资源能源领域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型科学研究中心而不懈努力。

  责任与坚守 学科建设不断加强


“寻找李四光·卓越地质师培养工程”活动现场

  资源学院前身是原北京地质学院的矿产地质及勘探系,成立于1952年,1995年组建资源学院,1998年石油及天然气地质系并入资源学院。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地矿行业经历了多次跌宕起伏,但资源学院全体教职员工不畏艰苦、迎难而上、勇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缺有增无减。重温历史不难发现,资源学院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清晰地展示着资源人紧跟学科前沿和面向国家目标的责任和坚守。40年来,资源学院始终坚持聚焦学科和人才建设,苦练内功,披荆斩棘,依托优势学科不断拓展专业,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1984年资源学院依托矿产普查勘探学科,开拓了矿产技术与经济评价方向,引领了全国矿产技术与经济评价的研究。1993年新办非金属材料专业和宝石学专业,1995年新办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专业,1998年新办石油工程专业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03年增设海洋科学专业,2006年增设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1993-2003年的10年,是我国地矿行业低迷的十年,但资源学院在逆境中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十年间累计开设新专业7个。除石油工程和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外,其余5个专业相继划入材料与化学学院、珠宝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海洋学院,为学校的专业拓展和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已成为教育部一类特色专业,在历年专业排名中均名列全国第一,并牵头制定了全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我国地质类专业首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历次学科评估均排名全国第一,在2016年的学科评估被评为A+学科,并于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院拥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石化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平台。学院还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点和5个硕士学位点。

  传承与创新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本科生开展野外实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资源学院不断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形成了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的激励机制、有利于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在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取得巨大成绩。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60人,其中专职教师135人,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奖获得者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师中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学术期刊任职20人次,其中成秋明教授担任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现任主席,赵鹏大院士和成秋明教授先后荣获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学会最高奖—克伦宾奖,是该奖项唯一的两名亚洲获奖者。


资源学院主办首届全国资源能源领域青年学者论坛

  改革开放40年来,学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万名各类人才,为我国资源能源事业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全国各大油田公司、地勘单位、矿山企业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国家资源能源领域重大工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金之钧、郝芳、李家彪、王双明、潘永信等5位校友当选两院院士,李金发、侯启军、邓军、国梁、周宗文……,有的成为学界翘楚,有的成为政界精英,有的成为商界名流,有的成为行业骨干。

  搏击与领航 科学研究成绩斐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改革开放40年来,资源学院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资源能源战略需求,抓住大趋势,以国家和学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不断提高科技工作支撑地位,努力实现重大科研项目的突破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确保学院科技水平快速提升。


资源学院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证书

  近五年来,资源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和子课题7项、“973”计划项目课题4项、“863”计划项目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另外,还承担了唯一由高校承担的中国地调局计划项目和二级项目各1项。在矿床学、石油地质学、矿产勘查与评价、页岩气和页岩油理论与勘查评价、数字地球科学等方向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与特色,在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方向、油气勘探开发新理论新技术方向、区域成矿学方向、矿床地球化学方向、矿产普查与勘探方向、沉积盆地与沉积矿产方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技术方向组建了优秀学术团队,取得了大量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2010年以来以第一或参与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和二等奖10项。


资源学院历年科研经费一览表

  近年来,资源学院的平台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015年全国地学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得优秀的成绩;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别以优秀和良好的成绩通过教育部的验收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筹建了盆地动力学与能源资源学术创新基地;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系统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也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专家组评估。此外,还先后建成固体矿产勘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矿产资源形成与勘查开发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能源地质与工程湖北省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实验平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

  使命与担当 服务交流再续新篇


资源学院主办第二届“构造-成藏-成矿年代学”国际研讨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改革开放40年来,学院教师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一级学科优势,主动服务国家目标和找矿战略突破行动,针对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短缺的形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融入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广阔市场,做出了卓越贡献,展现出了资源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如郝芳院士长期从事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在超压盆地油气成藏方面、叠合盆地油气藏保存和改造方面和页岩气富集机理方面的研究,为我国油气资源勘查做出杰出贡献,有关页岩气富集机理的成果被多种国际期刊大篇幅正面评述和广泛引用,被中国地调局油气中心、江汉油田等单位应用于页岩气选区评价,为近期贵州铜仁岑巩区块和湖北宜昌等地区的页岩气勘探发现提供了重要依据。

  郑有业教授带领团队先后发现与评价了我国规模第一的驱龙铜矿等超大型矿床3个,冲江、洞中松多等大型矿床7个,其潜在经济价值1.04万亿元。魏俊浩教授团队在矿体定位预测这一世界性难题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青海多彩、辽宁五龙、陕西潼关、山东鑫泰、黑龙江老柞山、四川夏塞、青海沟里等重点矿区实现了找矿新突破,挽救国有大型危机矿山4处,新增大型矿床1个,评价巨大中型矿床2个。

  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资源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提升了学院和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学院教师和学术团队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日本、法国、德国、挪威等国的30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中心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人员交流、科研合作、实验室共建等方面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成功获得油气地质领域全国首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沉积盆地动力学与油气富集机理》。


资源学院全额资助本科生赴澳大利亚开展野外联合实习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和博士生出国开展3个月以上的学术访问和科研合作超过200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60人次,实现了博士生国际交流的全覆盖;邀请国际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来华开展合作研究100人次,主办或参与主办国际学术会议6次。资源学院致力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英国杜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犹他大学合作建立了海外实习和实训基地,为本科生的海外交流和联合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改革开放40年,几代资源人薪火相传,勇挑重担,追求卓越。迈入新时代,立足新舞台,秉承“求实进取·勇攀高峰”院风学风的资源人,将以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宏伟蓝图为指引,紧紧抓住学校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加快推进地球科学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机遇,以更具前瞻性的眼光、更为系统化的思维,更具针对性的改革,谱写学院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奋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