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闻网讯 7月2日至7月12日,艺术与传媒学院九里阳光艺术支教团在学院党委书记冷再心、党委副书记边建华、专职辅导员曾戈晖老师与姜盛为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团林中学与团林小学开展了为期10天的艺术支教活动。在掇刀区教育局大力支持下,活动以艺术课程为纽带,夯实艺术素养根基,聚焦美育育人方向,为当地孩子们输送了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
九里阳光艺术支教团隶属于艺术与传媒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自2011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关爱乡村儿童,是湖北省妇联关爱留守儿童“彩虹行动”的先锋团队并参与了“花蕾助学”计划。团队曾于2015年荣获湖北省“本禹志愿团队”称号,2022年获评团中央“七彩假期”志愿服务示范团队称号,是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一面旗帜。
美育浸润:艺术唤醒乡村孩子创作潜能
本次支教面向两所学校、11个班级、共362名学生开设美术课、音乐课及舞蹈课。美术班同学们在王旖、黄灿等12名志愿者老师的带领下,对于基础美术知识、传统艺术理念、绘画技法等有了初步的认知;音乐班同学们在王一帆等6名志愿者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基础乐理知识、声乐演唱基本技巧、合唱与指挥等相关内容;舞蹈班同学在邵泽玉等4名志愿者老师的教导下,练习了啦啦操基本手位与队形变换,通过反复排练,提升身体节奏感和团队配合度。
美术课堂上,孩子们尽情挥洒想象,以画笔为匙,创作出了《鸵鸟的创意画》、黏土手工《行星》、《曾侯乙编钟》等优秀作品,领略了一笔一划间的色彩之美。音乐教室里,节奏是快乐的向导,孩子们随旋律轻摇身体,清脆的歌声如林间雀鸣般回荡。舞蹈教室中,孩子们专注投入,宛如林间舞动的精灵,每一次踮脚、每一个旋转,都绽放着蓬勃的朝气与生命的美好。
融合育人:“美育+”体系赋能全面发展新格局
支教团创新构建“美育+”多维育人体系,在艺术课程之外,同步开设“科学家精神宣讲” “幸福与健康”课程,全面助力学生成长。
“科学家精神宣讲”课程以我校长江源科考实践为脉络,为同学们解读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课程首先介绍了被誉为“中华水塔”的长江源,向小朋友们科普其重要地位、生态功能和研究价值;随后讲述地大工作者从1950年代王大纯等前辈首次进藏考察,到2022年第二次长江源科考团队分 5组深入格拉丹冬雪山,完成地质勘探任务的漫长坚守,充分展现了艰苦朴素的作风。科学家精神是爱国奉献的担当、求真务实的态度、永不止步的探索,鼓励同学们以他们为榜样,在成长路上传承这份精神。
在“幸福与健康”课程中,老师以“怎样才算健康?”“压力是什么?”引发热烈讨论,通过心理健康拍手游戏调动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课堂上,老师模拟 “突击考试”让大家直观感受压力,并用“偶尔的雨天”比喻其普遍性,结合健康知识图讲解健康包含身体、心理、社交三方面,孩子们认真倾听并积极分享理解。
这两门课程与艺术课程相互支撑、有机融合,共同构筑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坚实平台。
实践致远:播撒美育种子助力乡村振兴
7月12日的汇报演出,集中展示了本次支教的丰硕成果。支教团教师演绎的《山居秋暝》《我爱你中国》,团林小学学生合唱的《小美满》《一路生花》和舞蹈《加油!AMIGO》,团林中学学生带来的歌曲《上春山》《一荤一素》、舞蹈《大王叫我来巡山》《Lalaland》,以及精彩纷呈的中小学生美术作品展,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掇刀区教育局局长苏强高度评价此次活动,他指出,支教团让乡村孩子享有优质美育资源,是促进教育公平的生动实践,为高校深度服务基础教育、精准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鲜活样本。
九里阳光,“掇”彩纷呈。回顾起这短暂却充实的十天,支教团小学美术三班的曹彬彬老师嘴角不禁流出一抹笑意,她想起了学生画成后高举画纸,一边喊着“老师看我的!”,一边满教室奔跑的场景;小学舞蹈班邵泽玉老师已经没有了初来支教时的忐忑紧张,只剩下对下一次课程的期待和对终将离别的不舍;而对于中学舞蹈班的戴雅琪老师来说,初中教学要求更高,挑战更大,但也激励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团林小学美术4班的周晨晨同学举着作品,自豪地告诉大家“我创作的这幅拼贴画的主题是我和我的好朋友最喜欢的零食,我觉得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分享美食,希望将来可以成为一名大厨,做出很多美食分享给大家。”
边建华表示,这次支教不仅是艺术的舞台,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天地,是高校的美育浸润之花在这片乡村教育的沃土上绚烂绽放。 (来源 艺术与传媒学院 编辑 王俊芳)
上一篇: 淬炼红色初心 熔铸青年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