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淋迩 摄影 李煦 冯宇欣)8月的武汉,酷暑难耐。“小赵啊,我家的水龙头又在滴水了,你看能不能帮我报个修?”左岭街道五岭社区活动室里,71岁的张奶奶对着手机用武汉话慢慢说道。几分钟后,手机传来清晰的回复:“您的报修已经收到,维修师傅预计下午3点到您家,请您在家等候。”
张奶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半年前,燃气灶打不着了,她却犯了难。从过去“有事找村委会”的乡村生活,到如今“三驾马车”的治理模式,生活场景的转变让她有些无所适从,每次遇到问题,只能拄着拐杖去社区办公室咨询。而现在,我校计科先锋实践团开发的“智扶银龄”智慧社区系统,成了她的“贴心帮手”:只需对着手机说出问题,系统就会自动识别并转发给对应部门,即便遇到无法识别的情况,社区工作人员也会在后台联系相关部门解决。
这份便利的背后,是一群地大学子近两年的坚守。
计科先锋实践团成员在社区与老人互动交流
45个社区,4137份问卷摸清“数字困境”
2023年4月,计算机学院的师生团队第一次走进武汉市左岭街道的五岭社区。
眼前的景象让团队成员印象深刻:不少老人拎着马扎坐在楼下晒太阳,他们大多是因城市建设从附近村庄回迁的村民。从熟悉的平房到陌生的高楼,从热闹的村口到冷清的楼道,生活轨迹被完全改变。
团队负责人刘轩豪回忆,62岁的李爷爷每天早上都要在小区广场用扭腰器锻炼,但扭腰器的底座松动了,使用时会晃动,很不安全。他想报修却不知道找谁——这些健身器材是政府民生工程配的,该找社区?还是日常维护归物业管理?
这样的困境,在回迁社区里并不罕见。
为了摸清老人们的真实需求,团队决定进行一次彻底的调研。从2023年4月到2023年11月,他们走访了45个回迁社区,发放问卷4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137份,开展深度访谈931次。
“我们不是简单地发完问卷就离开,而是真正走进老人的生活。”团队成员阮俊杰说。在北门岗社区,他们陪82岁的陈大爷聊了整整一个下午,从年轻时的故事聊到现在的困扰。陈大爷最后红着眼眶说:“你们是第一批愿意听我唠叨这么久的年轻人。”
调研数据令人揪心:78%的老人无法独立使用各类数字化服务系统,更让人心酸的是,他们最大的困扰不是物质匮乏,而是“不知道遇到困难该找谁”。
计科先锋实践团成员向社区工作人员了解老年人实际需求
用技术读懂老人的“心里话”
“啥子东西坏了,搞不清白。”
“把那个……那个东西修一下。”
面对老人们带着方言、时而含糊的表达,如何让冰冷的机器听懂这些温热的求助?“我们不是要让老人适应技术,而是要让技术适应老人。”团队成员程连彤说。
2023年秋天,团队开始了“方言收集之旅”,带着录音设备在社区一待就是一整天。“有位王奶奶特别有趣,她把电梯叫‘铁盒子’,把手机叫‘小电视’。”程连彤笑着回忆,“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会AI听懂这些别样的表达。”
三个月时间,团队收集了超过10000条老人的语音样本,涵盖武汉话、河南话等多种方言。为了提高识别准确率,他们创新性地引入了“因果推理”技术——不仅要让系统听懂话,还要理解真实需求。
2024年春天,第一版系统在社区测试。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方言识别准确率只有40%,老人们直言“这个机器听不懂人话”。
挫折没有击倒这群年轻人。他们重新回到社区,一遍遍优化算法。团队成员金汤悦记得,有一次为了测试系统对武汉话“么斯(什么)”的识别,她在社区活动室里重复说了200多遍,旁边的老人都忍不住笑了:“姑娘,你这是要把机器教成武汉伢啊!”
经过无数次迭代,系统的方言识别准确率从40%提升到85%,事件识别准确率达到95%。最终成型的“智扶银龄”系统构建了AI驱动的协同治理生态。居民使用端采用多模态情感理解技术,老人可以用方言语音描述问题,系统即可智能识别并提供个性化问答服务。社区管理端发挥社区统筹协调作用,根据AI识别的问题归属和紧急程度,统筹协调物业、业委会等多方主体,通过智能工单算法生成最优分派方案,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技术团队在社区现场调试系统功能
每一个周末,都有一场“数字扫盲”
2024年10月,优化后的系统准备在社区推广。但新的挑战来了——如何让老人们愿意使用?
“很多老人一开始比较抗拒,有所戒备。”金汤悦说。为了打消疑虑,团队决定用最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一对一教学。
每个周末,20多名团队成员会分散到社区各个角落,带着自制的大字版操作指南,手把手地教老人使用系统。从如何长按说话,到如何查看处理进度,每个步骤都要演示几十遍。
志愿者闫绪遇到了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赵奶奶。同样的操作,他教了17次,赵奶奶还是记不住。直到第18次,他惊喜地发现赵奶奶终于掌握了要领,赵奶奶不仅学会了,还主动去教旁边的老人。“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坚持都值得。”闫绪说。
为了让更多老人接受系统,团队想出不少妙招:把操作步骤编成“有事不用跑,对着手机说就好”的顺口溜;把使用指南印成小卡片,方便老人随身携带;还在社区广场放露天电影时,插播系统使用教程。
星芯社区70岁的刘奶奶成了义务“推广员”。她逢人就夸:“这些大学生娃娃真不错,不收一分钱,还这么耐心。这个系统确实好用,我现在交水电费、修东西都靠它!”
团队成员与老年人交流‘智扶银龄’系统使用情况
“我们要做的,是不让任何人掉队”
经过近两年的打磨和推广,团队自主研发的三项核心技术基相继被国际人工智能会议录用,依托项目撰写的资政报告获得了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正式采纳,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实证基础。
如今,团队正在开发4.0版本系统,将服务从“解决问题”延伸到“丰富生活”。除了日常报修、困难求助,还将覆盖政策咨询、文化活动、邻里互助、社交互动等场景。“我们的目标是让这个系统成为连接老年人与智慧社区的桥梁,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数字时代找到归属感。”阮俊杰说。
团队指导教师王太茂对这群学生充满骄傲:“他们用专业知识和青春热情,为老年人在数字时代搭建了一座桥梁。这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青春担当的体现。”
但对团队来说,最珍贵的认可来自社区。
左岭街道五岭社区党支部书记感慨道:“这个系统改变的不只是办事效率,更重要的是,它让老人们感受到了被重视、被关爱。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不该有人成为‘数字孤岛’。”
团队成员们的努力还在继续。他们计划将系统推广到更多社区,让更多老人受益。“我们这代人在数字时代长大,有责任用技术去温暖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刘轩豪说。(编辑 李锐欣 审稿 陈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