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中国矿业报]初心不改 不负韶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采集三峡坝基岩心纪实

发表时间:2020-12-01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中国矿业报 2020-12-01点击:


  走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望山校区西区,矗立在图书馆门前的5截圆柱形断岩一下子就吸引了来往行人的目光。这5块断岩可不是普通的石头,它们均来自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三峡工程”)坝址所在地——宜昌县三斗坪镇中堡岛,是著名的三峡坝基岩心。


  这5块岩心,不仅记录着三峡工程重要的地质信息,更是见证了几代地大人立足专业特色,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艰苦奋斗的光辉岁月。1993年秋,它们落址地大图书馆门前,至今已经历27年。


  几代地大人,心系三峡献青春


  中堡岛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与三斗坪之间,是一个四面环水、面积为1.5万平方米的小岛,也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三峡中唯一的一个小岛,是5000年前新石器时期大溪文化遗址之一,三峡大坝轴线即横穿小岛。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动工兴建,中堡岛闻名中外。


  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长江水利委员会即着手三峡工程科研并实施坝址勘探,认定中堡岛乃最理想的坝基之一。从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长江水利委员会有关单位对中堡岛进行了多次钻探,产生了大量开口岩心。


  中国地质大学建校以来,数代师生和校友积极投身国民经济主战场建功立业。南迁武汉后,更是举全校之力,推动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地大参与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等大型工程的师生和校友前后达2000多人,他们从事勘测、科研、规划、设计和建设等工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奉献了宝贵的青春甚至毕生精力,为母校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


  1992年底,得知三峡工程及大坝岩心的有关情况后,地大博物馆工作人员触发了采集大坝大口径岩心的想法,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地质历史资料,给校园增添新的地质景观,更是为了记录几代地大人服务三峡工程的艰辛历程,极具纪念意义。


  七度往宜昌,不辞劳苦觅岩心


  决定采集三峡大坝岩心,距三峡坝址钻探已有数十年。要找到质量好的大口径岩心,难度相当大。


  时任地大博物馆副馆长的谢大华及馆员张凡,带着时任副校长杨巍然的亲笔信前往长江水利委员会勘测总队,获得总队领导的首肯,同意三峡区勘测大队协助提供三峡工程坝基岩心,作为永久性陈列展览。


  在地质系老师宋利好的帮助下,博物馆工作人员几经波折,与数位从事三峡工程建设的校友取得了联系。1992年6月,时任博物馆副馆长的鲁连仲带领宋利好、李富强、张凡,首次前往宜昌沟通洽谈,并与三峡区勘测大队初步达成合作意向。1992年7月中旬,博物馆正式向学校提交了有关岩心标本采集的书面报告。


  1992年7月底,正值酷暑之际,鲁连仲等人再度前往宜昌,实施标本采集的具体计划。在三峡区勘测大队副大队长李其斌、办公室主任程家富和秦兴黎工程师的协助下,首次登上中堡岛实地勘查,收集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了岩心采集的难度和可能性。


  由于当时正值农民收获季节,采集岩心可能会影响农民一年的收成。再三思量,博物馆工作人员决定暂时返回武汉,待9月上旬再与三峡勘测大队进一步商量岩心采集的具体事宜。


  在武汉耐心等待的过程中,从宜昌传来一个好消息:台湾中央大学、台湾大学通过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得到两节较完整的岩心标本,将于近期运回台湾,三峡勘测大队也将借此机会把一部分岩心从中堡岛运回宜昌。


  机不可失,经得学校同意后,1993年2月22日,鲁连仲、李富强、张凡一行3人第三次前往宜昌,落实岩心标本的吊装事宜。就这样,博物馆工作人员前后7次前往宜昌,最终使得5块坝基岩心标本和1块葛洲坝岩心标本落址校区,为美丽的校园增添了新的地质景观。


  几经波折,石落地大见奇迹


  三峡工程坝基岩心,取自中堡岛地下的元古代古老岩层闪云斜长花岗岩,距今约8亿年。主要由斜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等组成,岩性均一完整,力学强度高,透水性低。


  作为兴建三峡大坝的重要地质依据,该基岩心地质意义重大,现世存量有限,是弥足珍贵的收藏珍品。笔者在图书馆门前看到,最高的一截岩心达1.88米,解理较发育,两截岩心保有明显的动力滑动擦痕,发绿部分已呈蛇纹石化状。


  岩心虽珍贵,如何将其从长江中的中堡岛安全运回武汉?在交通极为不便的上世纪90年代,这成为第一道拦路虎。


  作为三峡岩心采集的见证者,张凡和李富强谈起采集岩心的过程,依然记忆犹新。据他们介绍,当时岩心大多散落在中堡岛以北江岸的农田里,而江北当时尚未通公路。由于岩心体积大、分量重,非人力搬运所能及,必须动用机械、船舶及车辆等,其中涉及的各种问题非常复杂,需要和其他几家有意采集岩心标本的单位共同协商解决。


  岩心采集难度如此之大,值不值得花费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去做?在地大人眼里,值得!


  于是,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勘测总队陈德基、崔政权两位校友的大力支持及关心下,在三峡区勘测大队的协助下,岩心采集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随着台湾中央大学、台湾大学采集的岩心标本运回宜昌,我校选中的大口径岩心标本也同期运到了宜昌,大大降低了岩心标本的运输成本及难度。


  从宜昌到武汉,全程300多公里。装运这5块岩心,需要用载重8吨的卡车,两个司机轮流才行。为了防止岩心撞碰破碎,必须包扎保护、捆绑固定……诸多细节,均由热心的校友一一协助进行。


  李富强坦言,运送岩心的过程,比预计的困难要多得多,时间、程序、操作、经费……然而,在广大校友的支持下,这些问题都一一迎刃而解,令人非常感动。


矗立在地大校园的三峡坝基岩心

  在运送岩心的过程中,还意外获得了一截葛洲坝岩心标本,是目前仅剩下为数极少的大岩心标本,同时是一块珍贵的遗迹化石,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目前,该标本安放于逸夫博物馆门前路边,供来往行人参观。


  江水悠悠,曾经的长江第一岛——中堡岛早已淹没在长江底下,而江面船只往来穿梭,见证着三峡工程的奇迹。唯有三峡坝基岩心,依然默默静立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校园内,吸引着莘莘学子步入地学殿堂,鼓舞着更多学成者从这里走出,投身到社会经济建设的滚滚浪潮中。 (作者:徐燕 张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