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韩晓玲、通讯员宁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焦养泉教授等人创建了一套砂岩型铀矿勘查与开发的关键技术———铀储层定位预测。2日在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会上,裴荣富院士等专家高度评价该成果,认为在理论上和方法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应用效果显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一研究成果,不但使世界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与定位预测技术迈上新台阶,而且已初步体现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地指导了吐哈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铀矿勘查工作,为国家节省勘查经费15亿元以上,创造潜在经济价值百亿元以上。
铀矿是一种既关系到国家安全又十分短缺的战略性能源资源。过去,砂岩型铀矿由于品位较低,一直未受到重视,但通常规模较大。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的铀矿勘查发生了由硬岩型到砂岩型的重大转型,先后建立了伊犁盆地、吐哈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等大型砂岩型铀矿基地。此前,储层研究一般用于油气勘探。而焦养泉教授带领的项目组在陆相盆地砂岩型铀矿勘查中,创造性地引入层序地层学理论和盆地分析方法,首次提出了“铀储层”概念,即在沉积盆地中能提供铀成矿流体运移和铀矿储存的空间,并对铀储层识别、空间定位、成因解释、内部结构和品质分析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从沉积学的角度深刻剖析了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机理。“铀储层”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思路,被成功地应用于我国北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铀矿勘查实践,取得了突破性的重大勘查成果,成为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开发和研究的一项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