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宜昌市本级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项目(一期)成果发布。本次调查共记录8大类群生物物种。调查过程中,中华鲟、细果野菱、貉、巫山巴鲵等一批珍稀濒危物种被记录发现,进一步摸清了宜昌生物多样性“家底”。
去年10月,宜昌在湖北省内率先启动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什么要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如何开展调查?调查结果又有何深意?12月5日,记者进行了探访。
生物多样性,是世界级宜昌的通用名片
“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接合处、鄂西武陵山脉和秦巴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是长江三峡咽喉枢纽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晓东看来,宜昌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且独特。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这是显性的先天优势。但也面临着挑战,如何保护好这些物种?
必要且首要的,是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
毕竟,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1月1日,第十六届《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COP16)在哥伦比亚卡利结束。政府首脑、官员、社区人士、专家学者共3万多人齐聚,探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既是世界名片,也是‘世界语言’。此次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将助力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科科长屈华认为。
此言不虚。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对公众而言,物种的多样性,是评估一座城市生物多样性最直观、也最易理解的指标。
生态环境部已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作为创建和复核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必要性条件。
说干就干。
2023年10月,宜昌在全省先试先行,启动宜昌市主城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调查范围包括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宜昌高新区,总面积492平方公里。
“本次调查,是宜昌首次对区域物种的全面摸底,共设置样线126条、样点74个,布设红外相机10台,记录生物物种1881种。”屈华介绍。
珍稀物种出现,标志区域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崔鹏作为项目负责人,全程参与了本次调查。
一年多时间,由于长期“翻深山、开盲盒”,他熟悉宜昌的一草一木。
“每个季节都要开展调查,每次至少安排3-6个调查团队,每次调查持续5-7天,累计派遣超过100人次。”崔鹏说,大到生态系统类型,小到鸟类、爬行动物、昆虫等,都要野外调查。
“鸟儿活动时间早,鸟类组每天早上5点就要行动。而有的两栖和爬行动物凌晨1点左右才‘上线’,其他调查组都收工了,爬行动物组还在坚守,往往凌晨4点后才能收工。”崔鹏回忆。
“所见之物都很珍贵,这里的生态环境非常好。”崔鹏告诉记者,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院所之一,他们团队有着深厚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基础。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建筑群里,拥有如此丰富的物种种类和数量,实属难得。”他直呼“惊喜”。
对此,团队成员史杰感同身受。
史杰主要负责开展鸟类调查,提及在宜昌的调查故事,他忍不住感叹:“宜昌城区的鸟类种类、数量真的非常丰富!黄胸鹀、蓝喉蜂虎这些珍稀鸟类变‘常客’。”
今年7月,在黄柏河湿地设置的样线上调查时,还有一只特别的“鸟”,引起了他的注意。
“一开始,以为那是一只非常大的‘鸟’。后来,在阳光下它后翅那块金黄色和黑色交织的斑纹太耀眼了,通过望眼镜和相机仔细观察,才发现是中国上最大的蝴蝶、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金裳凤蝶。”史杰激动地说,这是在宜昌城区周边首次发现金裳凤蝶。
金裳凤蝶的现身,并不是个例。
黄胸鹀、黑鹳、貉、巫山巴鲵、细果野菱……调查中,这些“盲盒”越开越兴奋,未知的宜昌生物多样性图谱,让团队成员们颇为期待。
“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还有一股汗臭味,但每天依旧充满干劲。”史杰打趣地说,是当时的一腔热爱,驱动他们翻山越岭,摸索着前行。
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的宜昌案例
持续近40年开展增殖放流,累计投放中华鲟550万尾;为给黄胸鹀保留栖息地,专门在卷桥河湿地公园腾出一片稻田;为中华鲟让出一条生命通道,伍家岗长江大桥多花1个亿实现“一跨过江”……
近年来,宜昌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意深远。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精准评估了生物多样性状况,有效采集了大量生物信息,便于后期建立宜昌市物种图片库、声音库。同时,也为编制《宜昌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总体规划(2024-2030年)》提供了详实的科学依据。”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高杰说。
宜昌,一座融山水之灵秀与都市之繁华于一体的城市,这里一半是青翠欲滴的山峦,一半是高楼林立的都市景象。
数据显示,如今宜昌的绿化覆盖率达45.47%,城区绿地率为41.3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6.50平方米。
“城市生物多样性对维护城市的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能为城市规划提供指导作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副教授杨晓菁分析。
调查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陈再达表示,宜昌作为省内首个先行试点并率先完成主城区生物多样性摸底调查的市州,产生的“宜昌经验”和“宜昌智慧”,将为其它地方调查提供借鉴,赋能美丽湖北建设。
“生物多样性是反映生态环境状况的晴雨表,物种‘加新’,生境‘焕新’,折射出宜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张文国建议,未来可以通过本次调查深入分析宜昌市主城区生物多样性变化情况,评估主要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受威胁状况,科学制定物种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规划建议,打造生物多样性高质量保护与高水平发展宜昌案例。
三峡日报记者 熊小磊 沈媛 通讯员 谈晶
(原载《三峡日报》2024年12月6日)
上一篇: 【中国环境报】四力齐发推动秸秆成“金”
下一篇: 【湖北日报】我省4人获何梁何利基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