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长江日报】生态环境治理要走向 “数字未来”

发表时间:2024-12-27作者:网站编辑:孙彦钦来源:地大新闻网点击:


□ 尹芃 陈军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要牢牢抓住数智技术创新发展的时代机遇,不断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 从战略高度加强生态环境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数字基础设施是数智技术实现高效应用的坚实底座。数字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在实现数智技术与生态环境治理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必将成为生态环境治理接入数字轨道的重要载体,不断融汇贯通于生态环境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生态环境监管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信息收集、数据处理与决策支撑作用。

具体来讲,首先是要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优化整合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大对数字传感器设施、大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优化数字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努力缩小区域和城乡之间的数字差距。同时,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优化数据传输网络。通过构建高速、稳定的生态环境数据传输网络,保证环境监测数据从传感器端传输到数据中心的效率性和准确性,让大数据“跑”出大价值。

■ 加强数智技术供给,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具

数智技术是我们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开疆拓土的有力“器”具。

数智技术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的特征,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核心资源,正引领着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其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将创新性拓展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手段,推动传统治理模式的迭代升级。

在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战略指引下,要在不断加强的数智技术供给中寻求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助推器”和“催化剂”,推动其与生态环境源头保护、全过程治理修复的有机贯通。构建起覆盖大气、水、土壤、生态、海洋各类环境要素的监测感知网络,从资源开发利用到污染物排放、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到生态系统修复的完整数据链,对污染排放监控、预警与治理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利用先进的算法和模型协助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草原和湿地保护修复、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实施以本底数据、生境数据、保护数据为核心的元数据集成,建立全过程、一体化的智慧生物保护体系。

■ 丰富数智应用场景,提升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效率

协同治理是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突破生态环境治理行政管辖权属边界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资源互补、信息共享以提高治理效率的现实选择。

在快速发展的数智技术体系中,应用场景以中枢平台为依托,通过线上业务连接和数据协同计算,实现业务流程简化与优化,已经成为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纵深发展的关键突破口。这类场景将生态环境治理目标任务与丰富多样的数智应用情境衔接起来,打造生态环境治理的大平台、大系统、大数据中心,以打破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不断实现资源能源开发、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环境污染治理等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行动协同,推动着生态环境治理“万物互联、万物上云、万物皆数”的智能化转型。

生态环境保护的全局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范式必须从切块式、片段化向协同式、整体性转变,这为数智技术应用场景整合集成提出了新要求。为此,需要以生态环境信息化平台为基础,将各政务系统建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一体化平台。搭建起公众参与平台,鼓励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平台表达对环境的诉求、讨论相关环境政策、参与相关草案的意见征求,充分发挥数智技术普惠和包容的特征,构建良好的数字伙伴关系。

■ 营造良好数字生态,优化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保障

制度建设于生态环境治理与数智技术有序发展而言,犹如梁柱之于大厦,是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

数字生态是遵循法律规范和制度规则建立的数字主体互连互动形成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形态且彼此依存、合作和冲突的动态系统。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良好的数字生态致力实现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的统一,积极推动数字生态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驱动政府和企业以智能化技术进行连接、互动,架起数据要素快速传输的“信息高铁”,为促进、实现公共数据开放和资源有效流动、集成运用提供安全保护。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把数字技术贯通于监测评估、监察执法等生态环境全业务、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工作中,厚植数智赋能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根基。完善生态环境数据资源确权、开放、流通、交易、共享相关制度,构建数字安全保障体系,对生态环境数据建立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加强对政务数据、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数据的保护。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数据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充分整合现有监测基础,合理布局监测站点,提高对网络安全威胁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增强生态环境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加强关键系统、设备、平台等网络安全检查,做到关口前移、防患未然,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作者单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链接:长江日报-生态环境治理要走向 “数字未来”

(原载《长江日报》2024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