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宣传部党支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守宣传思想工作前沿阵地,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探索出一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宣传思想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宣传部党支部在理论武装、思政育人、文化建设、融媒传播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先后获评“全省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全省网信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入选教育部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铸魂强基:锻造政治过硬的思想先锋
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支部将政治理论学习置于党员教育的首位,创新实施“三位一体”学习模式,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学习体系。通过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依托“三会一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创新学习载体,编印《理论学习》专题资料,制作党纪学习教育“口袋书”和电子资料包,让理论学习触手可及。支部推动学习成果转化,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党员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权威媒体发表多篇理论文章,实现理论学习与研究实践有机结合。

创新教育形式,提升育人实效。支部打破传统学习模式,打造“宣讲+实践”双轮驱动的教育新范式。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英山“理论热点面对面”实践基地,组织党员深入基层开展宣讲,在服务群众中深化理论认知。同时,党支部党员牵头组建“山河网络工作室”等团队,创作《理响地大》等融媒体产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分众化传播。与省市委讲师团合作开展“美丽湖北”专项宣讲,将理论传播与服务区域发展紧密结合。

健全制度体系,锻造过硬队伍。支部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形成“书记抓总、委员分工、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构建覆盖党员学习培训、组织生活、日常管理、考核评价的全链条制度体系,确保支部运行规范有序。创新实施分层分类能力提升计划,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各类专题培训,结合“结对领航”“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让党员在服务师生、攻坚克难中锤炼党性。强化监督执纪,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筑牢廉洁自律防线,确保宣传队伍忠诚可靠。
二、融合创新:打造立德树人的文化高地
构建思政新体系,打造育人共同体。支部牵头深入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弘扬校训精神、攀登精神,统筹理论武装、实习实践、“大先生”引领、精神文化浸润,引导师生坚定信念。最具特色的是,支部传承地质报国传统,创新打造了集铸魂育人、科技创新、文化传承、数字赋能于一体的“地质e站”育人共同体,已在全国18个省(区)挂牌建设60余个站点,将育人阵地延伸到生产一线,深受行业欢迎。

繁荣校园文化,凝聚师生人心。系统推进大学精神研究与文化品牌培育。策划出版了《大地之子》《为国攀登》等系列专著,打造了《探月》《攀登》《山河作证》等精品力作。实施“校本文化浸润计划”,构建“2轴5带24景”校园文化景观体系,打造传播“攀登精神”的主题雕塑。通过“大好时节”系列海报、“拾期悦读”红色书屋等文化载体,营造浓郁文化氛围。
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守护精神家园。支部站在维护学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分级构建网评员队伍,定期开展培训,推出《逐梦山河》等网络正能量作品。支部党员创作的《山河作证》绘本荣获中央网信办“2022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奖项,有效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和校园环境。积极参与全国文明校园创建,学校成功蝉联该项荣誉。

三、担当作为:塑造凝聚力量的宣传标杆
牢固树立“大宣传”理念,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推动建成了学校融媒体中心,整合校内力量,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加强全校宣传队伍和融媒专员队伍建设,启动首批新媒体、文化等工作室。支部党员持续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改进文风作风,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深入一线挖掘故事,将日常宣传串联成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叙事。严格执行新闻宣传管理制度和“三审三校”制度,确保各类宣传阵地规范运行、导向正确。
拓展外宣树形象,提升学校声誉。支部积极拓展对外宣传渠道,学校重大成就频频亮相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支部记者采写的周口店实习基地、长江源科考等报道产生广泛影响。深入挖掘师生校友先进典型,开设“院士的大学时代”“身边的好老师”等专栏,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

深耕服务办实事,践行初心使命。支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围绕宣传思想工作难点深入校内外调研,破解难题。持续开展“结对领航”活动,为学生骨干提供媒介素养培训和实战机会。承接全国性地质文化活动,用心用情服务师生文化需求,将党建工作成效最终体现在服务师生、推动发展的实处。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宣传部党支部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持续深化“党建+宣传”融合模式,在理论武装上“下真功”、在思政育人上“出实招”、在融媒传播上“求创新”、在文化建设上“谋长远”,以更强劲的宣传力量、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扎实的育人成效,为学校建设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凝聚磅礴力量,为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地质事业发展贡献地大宣传智慧!(文/高雅 吴仁喜 张浩 梁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