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七秩荣光 谱写华章】守正创新,奏响宣传思想文化地大强音

发表时间:2022-11-02作者:网站编辑:王俊芳来源:地大新闻网点击:

地大新闻网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革故鼎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踏着新时代的鼓点,奋起追梦,奏响了地大强音。学校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加快推进地球科学领域研究型大学建设,早日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地大梦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涵养,汇聚发展正能量。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202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20年);“教育部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2020年);第四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优秀组织奖(2020);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2022年)。

学校2020年获评“全国文明校园”

学校2020年获批“教育部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

高举思想之旗,理论武装凝心铸魂

新时代的中国,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激扬起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为弘扬,多年来,全校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作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心骨、方向盘。

师生集中收看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

谋篇布局,打造“理论学习共同体”。构建“导学、讲学、研学、比学、践学、督学”六位一体的学习机制,广泛打造“理论学习共同体”,统筹新闻宣传、专题宣讲、理论研究,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率先垂范,确保全覆盖、深效度,推动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地生根。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校党员干部师生经历了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大大提升,有力促进了党建思政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理论学习重在成果转化。学校党委先后制定“思政50条”“立德树人60条”,系统部署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具体举措。2022年10月,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学校党委迅速制定行动方案,主动谋划深度融入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方略,力求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生动的教育报国实践。

唱响建设“美丽中国、宜居地球”的“地大之声”。学校党委成立“美丽中国讲师团”,在《瞭望》新闻周刊、人民网等主流媒体讲述学校“共建美丽中国”担当故事,在工棚、讲堂中为湖北绿色崛起贡献智慧。开展“千人千讲”“百团百场”“五送六进”宣讲活动,“百马行动”“地学之光”“红色之声”等一批师生宣讲团队到社区、返家乡、入农户,把党的理论带入田间地头。谋划筹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高校教育基地,发起“大学生长江大保护行动计划”和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活动,1万余名师生以青春绘就长江大保护最亮底色,获得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学校2名专家入选“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优秀个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计划”,3名专家入选湖北省委宣讲团,获批湖北省“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建设工程。学校2018年获评省级“生态园林式学校”。

涵育时代新人,弘扬爱国奋斗主旋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高举“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旗帜,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实阵地。打造学习之路系列教育品牌,引导学生学思想、学历史、学本领、学担当。坚持以校史校训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南迁故事”,用情演绎“科学大师”,讲好44位院士成长故事,树起一面面可感可触的精神旗帜,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大表达。选树“全国最美教师”殷鸿福院士、“全国优秀教师”李德威教授、“全国模范教师”焦养泉教授、龚一鸣教授领衔的“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一批先进典型。热烈庆祝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奉献祖国”“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等主题教育活动,持续做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礼仪礼节教育,引导师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近几年,学校涌现出一批爱国奋斗的新时代青年典型,陈晨、牛笛2名学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3名学生在10年内先后获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韩磊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翁新强等3人获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殷鸿福院士获评“全国最美教师”

打响思政工作质量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聚力打通思想政治工作的堵点、难点、重点,加快构建“全程贯通、空间联通、队伍互通、内容打通、评价融通”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进一步贯通关键育人链条,进一步融合学生思想政治、教师思想政治、科研育人和管理服务育人。立足湖北省重点马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区,构建“一线二红三实”思政课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打造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等“金课”。深挖课程育人富矿,印发《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构建“4+N”美丽中国课程思政体系,开设“地球科学概论”“生态学概论”“国土安全”等课程思政示范课,编写《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精选》系列教材,以点带面推动思政要素有机融入每门课程。发挥实践育人优势,把野外教学基地打造成锤炼学生品格的“大熔炉”,把课程开在戈壁荒漠、矿山油井,增强实践能力和价值认同。

深耕融媒矩阵,奏响地大时代强音

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奏响高质量发展“主旋律”。2020年11月,学校获评教育部融媒体中心教育试点单位,宣传部牵头搭建融媒体平台、打造宣传服务大矩阵,内外宣结合、线上线下联动,巩固壮大主流舆论。

媒体融合迭代升级,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学校各大媒体紧跟时代发展,各平台建设显著提升。2017年,校报由原来的4开小报升格为对开大报,2019年改为彩版印刷。电视台拓展视频报道外延,2018年元旦,首次开展视频直播,元旦零点跨年活动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达16万人次;2019年,开通官方抖音、B站等平台,“直播+短视频”传播模式广受好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粉丝数量大幅提升,微信从2016年的4万涨到目前16.6万,微博从2016年的4.7万长到目前56.4万。学校划拨专项资金,规划专用场地建设融媒体中心,打造学校新闻宣传和思想舆论工作的“中央厨房”和“媒体大脑”。目前,学校拥有校报、广播台、电视台、新闻网、微信、微博、学习强国号、中国教育发布号、抖音号、企鹅号、今日头条、央视频、哔哩哔哩、西瓜视频、腾讯视频、斗鱼直播等媒体和传播渠道,形成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媒体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主题宣传浓墨重彩,舆论阵地持续巩固。围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搭建专题网站,利用多种载体,全媒体、立体式开展主题宣传,其中党史学习教育经验被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高校思政网等媒体报道100多次,在教育部简报、湖北省简报刊发20多篇。围绕“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抗疫精神”等策划并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内涵、有温度的融媒体精品力作。校党委书记黄晓玫以《保障·见证·感恩,打造援鄂医疗队温暖的“家”》为题,主讲战“疫”示范微党课,新华网播放量500万+,新媒体作品《全媒体联动:传递地大战“疫”的强大精神力量》入选教育部“2020教育政务新媒体年度案例”。 2020年4月,《武汉战疫》100幅钢笔画稿,由学校新媒体率先报道,同时联动主流媒体形成链式传播,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新媒体跟进报道,24小时点击超过2700万,产生广泛影响,形成网上强大的战疫正能量;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同寝8名女生全部保研的新闻全网阅读量1.5亿,点赞近11万,光明日报、人民网官方微信、央视新闻官方微信10分钟内达到10万+。大学生年度人物王奉宇、张国旗之子张云飞等人物事迹均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央视新闻等微博、微信公众号被广泛转发关注,全网阅读量过亿。

校党委书记黄晓玫主讲战“疫”示范微党课

陈华文老师创作的《英雄之城:武汉战“疫”图记》

其中20幅画作原稿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专题制作精益求精,地大故事荧幕生辉。守正创新,制作主题鲜明和画面精美的专题片和短视频,讲好地大故事,树立地大形象。校内电视台围绕“建党百年”“红色故事”等策划专题,精心制作《与地大 共芳华》《改革开放40周年》《青春为祖国歌唱》《我爱你,中国》等相关宣传片和短视频;在新华网、人民网、湖南卫视、湖北卫视等平台分别展播《池际尚:大师风范》《我读党史》系列网剧,积极向教育部宣教中心组织的“大美校园”活动报送陈刚父子登顶珠峰视频并得到宣推。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受到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等媒体广泛关注,被各类媒体报道30余次。参与录制湖北电视综合频道大学生成长纪实节目《大学之道》,通过节目全面展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该节目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2年“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重点项目。结合建党百年,制作政论宣传片《攀登》,展现全校师生同心同德、齐心协力谱新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整合媒体资源,外宣报道有“力度”。学校重视对外宣传,邀请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媒体来校采访,与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自然资源报、湖北日报等媒体深入合作,近五年在各大媒体发表文字图片报道2000余篇次。全国优秀教师李德威的优秀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100余家媒体广泛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学校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改革开放40年、脱贫攻坚、“地学长江计划”、“7+2”登山科考等在《光明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媒体策划了十余个整版报道。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直播间》和新闻频道《朝闻天下》,在“战疫情”专题节目中,报道国际教育学院“钢铁侠”事迹,并配发编后语“携手抗疫,共克时艰”,随后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我校留学生参与战疫志愿服务事迹。学校嫦娥五号月壤研究、陈刚教授父子登顶珠峰等新闻,被《ChinaDaily》等报道。在外交部举办的“英雄的湖北:浴火重生,再创辉煌”全球特别推介会上,3名留学生以视频致辞方式,向各国讲述中国抗疫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向全球推介湖北武汉。

厚植文化沃土,汇聚奋进磅礴伟力

学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70年来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在不同办学阶段尤其是“十三五”以来积淀形成了以校训精神为核心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大学文化体系,为学校加快建成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顶层设计持续完善,卓越文化引领发展。学校党委始终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把大学文化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持续将“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纳入学校五年事业改革发展总体规划。学校逐步构建了底蕴深厚、关联生长、引领发展、特色鲜明的地大卓越文化体系,引领学校办学发展。制定《“十四五”卓越文化建设行动计划》,作为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总纲领和指导性文件,制定文化研究、文化育人、文化传播三大战略模板,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研究工程、大学卓越文化研究工程、理想信念铸魂工程、行为文化养成工程、环境文化匠心工程、实施特色文化浸润工程、实施地大形象传播工程,确保文化卓越的目标压茬推进,为学校早日建成“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厚植精神沃土。

精神文化传承引领,文明创建成果丰硕。坚持弘扬“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校训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独立思考、严谨治学、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加强精神文化研究阐释宣传。聚焦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70周年校庆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文化宣传,设计制作系列主题教育专题橱窗、专题展板、专题网页版头、大型喷绘等,举办“与党同行 初心如磐”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办学成就展,开展“建党百年”隧道壁画创意设计大赛、红色电影展播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文明建设融入学校的队伍建设和改革发展中,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体员工人人参与文明创建的工作格局,使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和长足发展。2020年,我校被全国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与党同行 初心如磐”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办学成就展

特色品牌培育凝练,校园文化亮点纷呈。党委宣传部作为全校大学文化建设的牵头单位,引导全校师生参与文化建设,鼓励并支持各单位扎根学科土壤,开展“一院一品”文化品牌建设。依托“双一流”文化传承创新专项经费开展精品文化品牌培育凝练,涵盖理论研究、校园景观建设、校史书籍出版、科普品牌建设、国际文化传播等文化品牌培育。《大地之光》等一批文化精品多次获得全国高校文化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网络文化成果一等奖等,《丝路新语》《极限海拔》等原创作品连续9年登上央视“五月的鲜花”文艺汇演舞台,“编钟艺术”成功入选教育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全国首个“中国龙狮运动协会教育实践基地”落户学校。“寻找李四光—卓越地质师培育工程”、“身边的化学”展演、首饰设计与服装搭配大赛、研究生学术文化节等一批学科文化品牌和学术文化品牌如绚丽的花朵愈久弥香。

文化浸润师生心灵,以文化人价值凸显。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以“生态园林”为方向,在两校区校园景观建设中,聚焦学科特色,涵养卓越品格,注重文脉传承,促进形成以两校区“2轴5带24景”为代表的“文化轴—景观带—单体景”相互融合的景观群。《聚焦学科特色,涵养卓越品格:着力构建新时代文脉相传的大学校园景观文化育人体系》获批教育部2022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完善并发布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推进文创产品开发与管理,设计制作临时性主题文化景观,建设“攀登”雕塑特色文化景观,将“扎根中国、胸怀天下、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攀登精神外化于行。统筹开展景观育人活动,依托逸夫博物馆讲好地球故事和生态文明故事,科普受众达上千万人次,逸夫博物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并获批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打造登山与户外运动体育特色文化品牌,依托素质拓展基地,积极开展登山、攀岩、野外生存训练等特色文化活动,激励师生敢于挑战、敢于超越。

“攀登”雕塑特色文化景观

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党委宣传部将坚持守正创新,勇担使命任务,锐意开拓进取,奋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汇聚不竭动力,谱写新的篇章。(党委宣传部 审稿 魏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