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我国最先进的大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结束了第18次科学考察,首次在厦门港停泊。6日,国家海洋局与厦门市政府举行了“大洋一号”公众开放日。记者在采访期间,巧遇首次随船参加科考的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系的4名学生,他们热情地带领记者参观这艘神圣的船,努力“复原”他们人生中那难得的86天远洋考察历程。
“Sea与Ocean是如此不同”
“大洋一号”靠岸了,但肖力同学的情绪显然还没有“靠岸”。他在中国地质大学读研究生一年级,他说:“我们学校以前也有近海的一些实习考察机会,但这次,我们是远洋考察。Sea是海,而Ocean是洋,它们之间的差别真不小。”
肖力很佩服这艘船,因为它是我国最先进的科学考察船,“虽然只有5500吨,但在我眼中已经是个‘科学巨轮’”。里面不但实验室设备、科考设备先进,船只也很漂亮。此外,船员整齐的容貌、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都给肖力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大洋上,这艘船显然很小,而且由于是考察船,载货不多,所以稍有大浪,摇晃得就很厉害,我晕船了好长时间。”
史双双和赵建如是大四学生,她们下船后得知她俩与祁鹏三个人已经免试保送读研究生。她们带记者参观了她们的“女生宿舍”,舱位里上下各一个铺位,各种生活设施井井有条。史双双说:“这艘船的生活设施很好,虽然航行15天之后,新鲜蔬菜就没有了,但后勤供应还是想了很多办法,每周加一次餐,每当有人过生日也加餐,有时候还组织大家一起包饺子。我们在密克罗尼西亚的珀来佩停靠了几天,补充一下淡水和给养,在那儿举行了公众开放日,请他们的副总统和议长在船上吃了一顿丰盛的中国餐。”赵建如说:“船长很善于‘调剂生活’,船上有局域网,有健身房、乒乓球桌,甲板上还可举行投篮比赛、拔河赛,六一、七一、八一都举行活动。”
希望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多
祁鹏也是大四学生,他在海图上向记者画出了他们此次航行的行经路线。他说:“我们四个人‘工种’不同,我和肖力主要偏重在海底勘探这一块,帮助老师采样、数据分析。史双双和赵建如则偏向于海洋化学这一块,主要帮助老师们进行水体化学方面的采样和分析。”
肖力带记者参观了所有的实验室。在ROV/AUV实验室,他努力向记者模拟先进的水下机器人的模样,ROV是“无人遥控潜水器”,AUV是“6000米水下自治机器人系统”,他说,今后水下机器人将在科学考察中贡献越来越大。在“深拖实验室”,他说,这里面的海底摄像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由于是有缆作业,线缆长10000米以上,信号回传非常微弱,只能传黑白图像,中国地质科学院的老师们,对此展开了科研攻关,现在,通过数据压缩技术等方案,已经能够用彩色数据回传摄像头“看到”的海底实况。肖力说:“我的报告重点就是写这次考察对我们的启示,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年轻人就应该“登极下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张锦高率领9名教师到厦门迎接4名学生。他说,由于是首次派学生参加远洋考察,学校非常重视。这4名学生都是“优中选优”,通过了学校的综合考察之后,最后由本次考察的首席科学家初凤友选定的。
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党委书记任建业说:“我们培养学生,就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多多地‘登极下海’,南极、北极、青藏高原,都要创造机会去进行实习和考察,下海也不能只停留在近海,要有更多的机会到像大洋一号、雪龙号这样的先进科考船上,在国内顶尖的科学家身边学习,为我国重大的海洋科研项目贡献力量。”
本次科考首席科学家初凤友说:“年轻人能力强,学习愿望也很积极,我们非常支持年轻人多多出海,多参加这样的科考活动。”
下一篇: [其他媒体]听女队员讲船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