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复栋,男,汉族,1985年5月5日出生 本报讯(记者周玥廷 通讯员曹南燕)昨日清晨7 点,从北京开往武汉的Z11 次列车缓缓驶入武昌火车站,一切正常。在第2 节车厢前的站台上,中国地质大学的师生们已经拉开表示热烈欢迎的横幅,等在那里。
中国地质大学机电学院机械专业2005级本科生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会火炬在珠穆朗玛峰峰顶熊熊燃烧。袁复栋成为圣火登顶珠峰12人突击组中的一员,并在珠峰峰顶手持五星红旗向全世界展示。
袁复栋刚走出车厢,就被他的几个好朋友把行李“抢”了过去,“他真的很棒,这么年轻就登上了珠峰峰顶。”同学们几乎把袁复栋视为英雄级人物,这让袁复栋那张被西藏阳光晒脱皮的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他告诉记者,他只是做了一件应该且必须做好的事——完成团队交给的任务,虽然在面对第二台阶的“天梯”和距离自己10 米不到的尸体时,曾犹豫了三分钟。
“珠峰上的修路者才是真正的英雄”
袁复栋昨天身穿一件印有珠穆朗玛峰图案的T恤衫,背后绣有“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标识的登山包,包上还沾有一些尘土。
“其实在我们登顶珠峰的前一天,已经有人登到珠峰峰顶了。他们是这次传递活动修路组成员,我们登到8300 米的高度时,正好碰到他们从峰顶下来,因为时间紧迫,我们就相互道了一声‘辛苦’。真的,如果没有他们事先的工作,可以说前面的路将是寸步难行,所以当时看到了他们,我心里才有了底。”
在大本营大半年的生活,袁复栋和修路组组长边巴扎西成了好朋友。“他是西藏登山学校的第一批队员,做事特别仔细,经常自觉地对负责范围内的路况进行检查。负责这次修路行动的都是西藏人,他们要背着岩锥、冰锥等工具,在悬崖峭壁上边走边修,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具尸体”
5月5日,那天是袁复栋的生日,他们登至6500米;6日,珠峰火炬手团队登到了7790 米;7日,再上升到8300米。“从7790米到8300米这段路,是我感觉最困难的时候。一方面,因为我以前到过的最高海拔就是7790米,从7790米开始我每迈出一步,都是在挑战我的极限;另一方面,就是以前从来没有戴过氧气面罩,但这次规定必须在7790米以上就要戴,可戴上后一呼气,眼罩就很容易结雾,影响视线,大概每隔20分钟就得停下来擦一次。”
珠峰火炬手突击队的19名成员,在8日凌晨2点左右从8300 米的地方开始向峰顶进军,“队里规定3点钟以前,自己根据情况定时间出发。”袁复栋是队里倒数第6个出发的队员,“那天的状态特别好,打开帽子上的照明灯,也只看得见脚下的路,但并不觉着害怕。”
唯一一次让袁复栋感到恐惧的,还是在峰顶点燃奥运火炬后下撤的途中。“就在8700 米第二台阶“天梯”那个地方,以前搭好的金属梯离我们站的那个平台还有1米多的距离,也就是说必须先顺着绳子滑下约1米后,踩到梯子才算安全。我站在那里时,清楚地看到不远处就趴着一具尸体,距离我还不到10米的位置。我一时硬是不敢往下走了,在原地足足犹豫了3分钟。”最终,袁复栋还是迅速突破了心理恐惧,成为第2个抵达7028米大本营的火炬手。
“登顶后,我对生活更从容”
瘦了,是同学们昨天见到袁复栋的第一印象。“是瘦了,海拔7000米以上基本就只能吃干粮了,而且也吃不进去多少。”袁复栋说登珠峰前后,体重整整下降了15斤。在珠穆朗玛峰峰顶时,呼吸是件很困难的事,很容易出现高原反应的袁复栋却坚持把氧气面罩取下来3到4分钟——手举鲜红的五星红旗,对着全世界高喊“北京欢迎你”、“中国欢迎你”
“你们就不担心万一火炬点不燃,怎么办?”面对记者的疑惑,袁复栋笑着透露道,“其实去年奥运火炬就曾到珠峰峰顶试点火,当时完整的‘祥云’实物还没有出来,就是一根还没有云纹的金属棒。经过那次测试后,‘祥云’被稍微改造了一下,在引火线周围加了防潮剂。”
回到武汉,生活终将归于平静,没有打算把登山作为职业的袁复栋认真地说道,“这次登顶对我的启示很大,让我能够更从容地去面对生活,即使是在逆境中的行进。还有这大半年同甘共苦的生活,我感觉到了团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相信这种精神以后也会深深融入我的生活。”
下一篇: [长江日报]藏族队员提前登顶修“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