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我去邻村的王大爷家串门,却见到两扇紧闭的大门。初二见到王大爷,原来,他是去城里儿子家过年了。虽然正当春节,但在王大爷所在的十堰市张湾区黄龙镇堰石村九组,几乎听不到鞭炮声,也看不到往日的“孩子群”了,“以前,小孩子上门就磕头要糖果吃,现在再也没有吵吵闹闹的声音了……”王大爷黯然地说。
王大爷膝下四子三女,子孙满堂。如今,孙子都结婚生子,过上了好日子。可是,王大爷说,高兴之余,心里多少也有些酸楚,子女们都搬到城里住了,就剩他守着“老窝”,平时和子女难得见上一面,就连过年也冷冷清清。
老人说,这种情况在村子里已经不稀奇了,他家附近原来住了12户人家,4年前共有50多人。这几年,年轻人陆续出外打工或读书,大部分在外挣钱安家了,老年人有的也离世了,现在只剩下7户人家,其中3户是一个老人守着家。“再也看不到腊月里家家户户办年货,儿孙们大包小包往家赶的场面了,那时候一天到晚,门前路人不断,小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到处疯,鞭炮声一家比一家响亮。”
听着王大爷的诉说,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几年城镇进程快,许多村里的年轻人都转移了,农民的生活也明显富裕起来。但村里的年味却越来越淡,像王大爷这样的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这,到底是一种进步呢,还是一种遗落?
套用一句老话,做儿女的,常回家看看父母吧,且不管是进步还是遗落,这一点,我们应该可以做到。
记者感言
总有一些人,会在满目繁华之中,拨开喧闹,冷静地去观察思考现实,大三学生吴丽丽便是这些人中的一个。一篇回乡手记,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学生们正在以自己独到的眼光,客观地审视着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深入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独立的大脑。(记者谈海亮)
上一篇: [长江日报]真菌可能是恐龙灭绝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