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中国青年报]抱“团”才能更好向前进

发表时间:2012-02-07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作为入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团支部培育计划”的60个团支部之一和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班,地球科学学院010081团支部所经历的风雨要比其他团支部来的更早、更猛烈一些。
   
  由于基地班实行残酷的分流补进、优胜劣汰的制度,半年后团支部就已经不能像其他普通班级的团支部一样运转了。同学们虽然有心参加团组织生活,无奈巨大的竞争压力使他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奔走在实验室和自习室之间。

  
眼看着一个好好的集体正在变得散乱无章,当时的团支书及时向班主任肖龙老师和年级辅导员郑蔚老师诉说了他的担忧。年终总结会上,几名预备党员建议把这个问题放到桌面上讨论,毕竟这个集体是他们自己的集体,这个支部是他们自己的支部。由于当时考试都已结束,班上感觉考得不太好的几个同学(可能被淘汰),在会上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各自为战、单枪匹马的状态不仅不利于班级支部建设,更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大家也深感在这样一种压抑的竞争环境下,每天都把弦绷得很紧,到最后却发现适得其反。

  
“为什么不能有一种互帮互助的机制让大家共同进步呢?”这句话引起了辅导员郑蔚老师的思考。假期结束后,她多次与团支书高红亮交流思想,试着把班里同在一个实验室的同学组合起来,以实验室为单位组建团小组,并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指导他们形成战斗合力。慢慢地,大家发现这个团小组中的成员不仅学习效率得到大大提升,而且还逐渐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团体氛围,这让其他同学羡慕不已。后来,逐渐有其他小组开始效仿,到大二下学期,这个班的所有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实验室团小组,各小组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同学间的交流也因此日益频繁,在各类学术科研活动中常常看到他们的身影,在各类文体活动中也不乏他们的欢声笑语,支部每学期都要组织一些大家感兴趣的集体活动,大家互帮互助,共同成长。虽然后来还是有个别同学在基地班分流补进机制中被淘汰,进入到普通班学习,但他们依然可以参加实验室团小组的讨论与学习,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尤其是当他们回忆起在基地班的学习与生活时,更是感慨万千,因为他们曾经努力过、并肩战斗过。用一位支部成员的话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集体,一个朝气蓬勃的集体,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更是一个充满温情齐头并进的集体!”

  
现在,010081团支部已迈入他们在地大的第四个年头,目前支部32名成员中28人保研,在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中,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达100%,英语六级通过率达90%;支部每位成员均参与到各类学术科研立项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获国家专利1项,以支部成员为主体组成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被湖北省委宣传部、团湖北省委和湖北省教育厅授予“省级优秀团队”,以全校总分第一名获 “校物理竞赛优秀班级”, 支部成员获“省级社会实践活动优秀个人”、“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全国地质技能大赛三等奖”等。遥遥领先的学习成绩,令人羡慕的班级氛围,充满机遇的未来,他们要把团支部建设的经验传给后来的基地班:抱着“团”才能更好地向前进!

  020091团支部掀起“科研风”

  
谈到“科研”两个字,多数人肯定会想到大学里的教授或者研究院里的专家学者,很少有人能够将这两个字与刚刚进入本科三年级的在校生联系在一起。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本科大三的班级,让一阵“科研风”席卷而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020091班作为“全国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班”,学习成绩好是这个班的“永久性标签”,但班级同学的脚步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学习与考试当中,而是积极投身于科研活动的实战,在实战当中不断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精神。在全班34位同学当中有28位同学参加了本年度的科研立项活动,他们承担了各种各样的研究课题共13项,这样的成绩在让人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一个疑问:为什么好的科研苗子都来自这个班,这个班就这么特别?

  
“科研经历是完美大学的重要组成”,这是地大(武汉)团委王甫书记的口头禅。长期以来,该校形成了以“挑战杯”赛事为龙头、以青年科技节为主线、以学院创新基地为依托、以特色科技活动为重要内容,资助与奖励并存、指导与评价并重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工作体系,带动全校超过70%的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级各类科技活动中。

  
当然,实际的科研过程并不像“科研”这两字写出来那样简单,同学们一边要抓紧正常功课的学习,还要不断为了自己的研究课题“补课”。因为在不断的实践研究当中会遇到大量的难题与挑战,而教科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往往难以解决这些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于特定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自学。所以,在地质大学的图书阅览室里,除了管理员,或许也就是020091班的同学在里面呆的时间最长了。

  
科研活动往往还意味着体力与精力的大量投入。有的同学为了能够在实验室里“抢”到位子,每天早早地等在实验室外,进了实验室,为了测量和统计数据在显微镜前一坐就是一天,他们的口号就是,“不到头晕目眩,坚决不下火线”;还有的同学为了采集标本,利用周末假期奔赴位于黄石市的大冶铁山,走遍铁山的各个角落,只为寻找合适的石香肠标本(一种标本名称);更有同学牺牲了自己本来就很少的暑假时间,不顾已经在周口店实习40天的辛苦与劳累,毅然重新回到实习区,为自己的课题采集第一手的野外资料。

  
这其中有苦,当然也有甜。看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大家接受与认可是这些同学最幸福的事情了。在不久前举行的学院科技论文报告会上,这个班级同学组成的答辩专场受到了评委老师们的高度赞扬,更有老师风趣地说,“你们让我放心了,因为我们的地质事业后继有人了”。

  
在科技活动中不断成长,是这个班同学们的坚定信念。他们通过广泛地参与科研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样的大学生一定会成为地质领域的精英!

  
支部的小书柜

  
大学生沉迷网络,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教育问题。事实证明,对那些网瘾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老师摆事实、讲道理、谈后果这种 “苦口婆心”的说教收效甚微。“激发学生自主,让学生教育学生,完善自育体系”一直是地大(武汉)共青团工作的努力方向。创新在基层、办法在基层、活力在基层,围绕“大学生沉迷网络”这个教育问题,地大(武汉)很多团支部都在积极探索,地空学院060091团支部就是其中之一。

  
新学期伊始,校园里到处呈现一番新景象,然而地空学院060091团支部书记吴树成却愁眉不展。原因是新学期同学们都把电脑带到了宿舍,网瘾问题日益严重,部分同学开始沉迷于网络。他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因为课余时间无聊才上网,并慢慢成瘾。为此,他召集支委研究,并提出设立“流动书柜”,引导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

  
为建立“流动书柜”,吴树成可谓煞费苦心,他带领支委广泛动员,一方面动员支部成员自愿捐书,另一方面倡议获奖同学将所获奖学金1%捐出,设立“流动书柜”专项资金,用于书柜与图书购置。“流动书柜”的第一笔资金由“刘光鼎地球物理奖学金”获得者程逢同学捐献,用于购买了一个大型书柜和两个记录簿,直接推动“流动书柜”的设立。为加强“流动书柜”管理与正常“流动”,团支部专门制定了《060091流动书柜管理细则》,成立了“书香小组”,安排专人负责图书搜集、登记、编号、借阅记录等工作,并及时在QQ群公布图书借阅清单,确保“流动书柜”每两周在支部宿舍流动一次。目前,“流动书柜”已拥有书籍百余册,80%为同学自发捐赠。

  
“流动书柜”的设立对于丰富团支部成员的课余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避免同学沉迷网络等起到了明显缓解作用。该班郑巍同学,以前课余时间总是沉迷于网络,“流动书柜”的建立让他渐渐喜爱上了阅读,学习也更加努力了。王为中同学说:“有段时间"流动书柜"就放在我书桌的旁边,有次上网累了就随手拿来一本书翻了翻,发现书里有这么多我所不了解的东西,原来阅读也是一大乐趣,就这样不知不觉喜欢上了读书,也就没那么喜欢玩网络游戏了。”团支书吴树成说:“现在班上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融洽,因为同学可借借书的机会互串寝室,增加了交流机会。”

  
阅读不但能够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而且可以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地空学院团委书记杨琴说:“060091团支部"流动书柜"的建立是对学院现有图书室"映荷书轩"的有益补充,现在同学们读书的多了,上网的少了,学习氛围浓了,这种做法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