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楚天都市报]地大登山队抵珠峰大本营 登山生活全纪录

发表时间:2012-04-17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center]][[image1]][[/center]] 图为:登山队员安营扎寨 


  经过近6个小时的颠簸,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20多名地大登山队队员于昨日16:00抵达珠峰大本营,与9名先遣队员顺利会师。远处的珠峰圣洁美丽,令人敬畏。

  

在遍地鹅卵石满眼灰色调的珠峰大本营,一片片鲜艳的帐篷组成了一个小村落。耳边北风24小时在尖叫,白天太阳非常刺眼,夜间却寒冷刺骨,昼夜温差有20多摄氏度,在这海拔5200米的帐篷村里,最为平常的饮食起居都变得不简单,在这里,高度与难度始终成正比。



  北风在耳边一直尖叫空气好像永远吸不够



  昨日上午,从定日县珠峰宾馆出发一路西行,山路越来越陡,路边时不时出现不化的冰雪。途经海拔约5100米的九乌拉山口,连绵的雪山、喜玛拉雅的群峰——5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珠穆朗玛峰、马卡鲁峰、洛子峰、卓奥友峰和西夏邦马峰就这样铺呈开来,令人叹为观止。

  

过绒布寺,沿绒布河继续朝珠峰脚下行驶,队员们驻扎的珠峰大本营恰似戈壁滩,海拔约5200米。一片片鲜艳的帐篷里,驻扎着中外登山队的队员,高耸入云的珠峰就在眼前。

  

地大登山队的帐篷包括两顶大型活动帐篷和8顶小帐篷。刚到驻地,队员们顾不上休息便热火朝天地卸装备、扎帐篷、打地铺……

  

在这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空气稀薄,非常容易出现高原反应。下午约5时,阳光依然亮得刺眼,但刺骨的寒风吹得人直发抖,大本营能够听到的声音只有风声和大风吹拂帐篷发出的“哗哗”响声。珠峰大本营白天气温在零下6摄氏度至10摄氏度之间,六级北风让人感觉更为寒冷。

  

记者提着装备从车上下来,不到200米的距离走了近20分钟,“呼哧,呼哧……扑通,扑通”——心跳和呼吸声好像一直在挤压耳膜,大腿似乎并不算非常累,但就是提不起来,空气好像永远吸不够一样。“一切慢慢来,有高原反应是正常现象。”晚上7点,登山队在大本营的第一次会议上,总指挥董范老师提醒大家,第一夜非常关键。要多喝水、不要太兴奋,晚上睡觉可能会头疼,一定要注意头部保暖。

  

地大登山队的队员们今明两天将在珠峰大本营休整,随后会向6500米的前进营地进发。



  大本营里的饮食起居:住帐篷,喝冰水,如厕难



  珠峰大本营不仅是登珠峰的起点,同时也是登珠峰的“后勤保障部”。在这海拔5000多米的荒原上,即使是简单的衣食住行都显得极不平常。珠峰大本营近似原始般的生活究竟有何特色?来不及安顿妥当,记者便穿梭在各个帐篷里,带您一一探秘珠峰大本营的生活。



  吃喝:冰川融雪就地取材



  地大登山队有两顶大型活动帐篷,其中一间便是厨房兼餐室。下午5点多,队里专聘的厨师小扎西便开始在厨房里忙碌起来:洗菜、切肉、用高压锅煮饭……



  这些食材都是队员们在山下采购的,全部食品将近7万元。生活用水则由厨师或登山队向导取自不远处的绒布河,绒布河是由珠峰冰川融化汇聚而成。有时,向导们也会在绒布冰川上化雪取水。


  记者手记



  一次登山,一辈子的朋友



  不知不觉,在西藏已有10天。这10天里,我和地大珠峰登山队的队员们从拉萨到日喀则、又到定日,直至昨日在珠峰大本营“安家”。在队员们的帮助下,我每一步都达到了自己的新高度。



  犹记在拉萨的第一晚,突然刮风下雪,我感到恶心、发冷和头痛。登山队总指挥董范老师得知后拿来酸梅,嘱咐我泡水喝。



  适应高原反应,第一夜的睡眠尤其重要。武汉姑娘陈晨特地搬到我的房间照顾。怕因空气干燥导致流鼻血,细心的她打来一盆水放在床边;为让我减轻头痛,她不停烧水、倒水,并随时提醒我多喝;怕会因头痛而凌晨醒来,她一定要我晚睡,陪我看电视、聊天,将困极了的我拍醒……当晚,我睡得特别香,一早起来头痛全无,但陈晨却没睡踏实。原来,由于开关失控,她头顶的床灯只有拉掉总闸才能熄,怕我夜间起床不便,她硬是一夜没关灯。

  

此后,我参加登山队负重徒步训练。初上高原,走一个多小时就有些体力不支。队员张家荣始终守在我身后,告诉我攀登技巧,两步一呼、两步一吸。当我全身汗透,他硬是要接过背包。“你先走吧,我慢慢跟上。”我有些不好意思,而他斩钉截铁地回答:“不行,我们是一个团队!”



  那一刻起,不再需要说什么。接过队员们送给我的纪念水杯,我明白了它的深意:我们都是登山队的一员,我们的名字刻在相同的杯子上。一次登山,就是一辈子的朋友。



  链接



  登顶珠峰少不了“修路英雄”



  在地大登山队进驻珠峰大本营的同时,珠峰修路队员们也在这里安营扎寨,并已将道路修到了7000多米。



  这些修路队员全部毕业于西藏登山学校,并服务于圣山公司,该校和该公司都由国内登山界的“教父”级人物尼玛次仁创办。



  除了一般的高山向导、厨师、协作等工作,实际上,近年来,圣山公司需承担的最艰险的工作是为珠峰修路。



  “每年都有七八名修路队员上山,他们全部是80后的藏族男孩,其中登过珠峰顶的就有五六个。4月,他们和登山的大部队一起出发,当大部队还在大本营休整适应时,他们就得提前上山修路,背着二三十公斤的工具,铺绳子、打雪钉、甚至架梯子,非常辛苦……”西藏登山学校副校长阿旺扎西感慨,他们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攀登珠峰线路



  每年5月是珠峰地区风季和雨季之间的间隔期,也是登顶珠峰的理想时段。



  地大登山队员预计5月中上旬从北坡登顶珠峰。先从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进发到海拔5800米的C1营地,之后经6500米的前进营地、7028米的北坳营地和7790米的C4营地,到达8300米突击营地,最后冲击8844.43米的珠峰峰顶。这是一条传统路线,从大本营到前进营地约30公里,从前进营地到峰顶约20公里。中国人第一次登顶珠峰就是走的这条路线。



  如果一切顺利,专业人员登顶珠峰大约需要四五天时间,下撤最快的一天之内能够回到6500米的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