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陶木子 通讯员何颖 刘秀林 邹滨)过去,高校流传着“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口头禅。现在,五花八门的选修课程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很多选修课的出勤率比必修课还高。
如果把大学的学习生活比作是一场盛宴,必修课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主食”,选修课就是琳琅满目的“配菜”。那么,应如何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配菜?就此问题,记者这几日走访了武汉工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
选修课中的那些“潮课”
如今,各色选修课层出不穷,涵盖了人文历史、自然科学、体育运动等方面,还紧跟时代步伐,出现了一些深受学生们喜爱的“潮课”。
谈起《舌尖上的中国》这部记录片,很多“吃货”应该深有感触。由华农食品科技学院的谢定源老师主讲的《食品原料学》就是一门教你品美食,吃美食的课程。“每次上课,老师都会放美食记录片帮助教学,看着都眼馋。这让我们怎么受得了啊!”食科院的马畅也是个资深“吃货”,毫不犹豫地选修了《食品原料学》这门课程。他说,课程安排在下午三四节课,每次一下课,很多同学都忍不住美食的诱惑,奔向食堂。
今年,《中国好声音》走红全国,由华农文法学院的兰霞老师主讲的《艺术发声学》,就是一门教你如何发出“好声音”、保护嗓子的课程。虽然这门课程只有一个学分,但选修的学生多达100人左右。从人文楼经过,总能听到学生们在专心练声,仿佛整个楼梯都在震动。“听兰霞老师上课是一种享受,简直就跟听广播一样!”文法学院广告学专业的大二学生刘杰在谈到这门课时,掩饰不住钦佩之情。她还说:“其实这门课也应该给老师们上上,真的对于保护嗓子有很大的帮助。”
武汉工程大学法学专业的学生余梁则选修了《篮球赛事欣赏》这门课。“我选的都是男人的课,激情着呢!”余梁笑着说,这门课虽然人不多,但是对于一个不折不扣的篮球迷来说,特别有意思。两个老师一起讲说经典赛事,妙语连珠,配合得当,跟听评书一样,太好玩了。
每次选课,都是一场战斗
“每逢选修季,学校的教务系统网络就会陷入瘫痪状态。大家刷新选修页面刷到手软,跟打仗一样。”中国地大(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周海燕笑言。学校机房联通教务系统的速度较快,被公认为最佳抢课地点。很多学生早上7点左右就候在机房外排队等候,而机房8点才开门。
这学期,周海燕选修了该校外语学院开设的“跨文化交际”选修课。“之前听说过外语学院的课不好过,可是选课的时候没有注意是哪个院开设的,发现之后还后悔了一阵子。”周海燕说,这门课是全英文教学,刚开始的时候着实有些吃力。为了不挂科,她没有逃过一节课,下了大功夫去学。“起先只是觉得这门课应该对我的专业有帮助,现在发现,在生活中也是有用处的,还提高了英语水平,一举两得。”
周海燕说,虽然同属选修课,但有的课程供不应求,报名者众,有的则稍显冷门。“之所以出现‘抢课’,是因为大家都怕被调剂到自己无兴趣,或者老师特别严厉的选修课中去了。”比如“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这门课程,陶艺课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人气特别高;上课时间短、学分高也极具诱惑力。200人的课堂,至少有300个学生报名,被选上的学生就跟中了大奖一样。当然,学长学姐们的大力推荐也是这门课走红的原因。
为了让学生结合个人爱好和专业需求,更加理性地选择选修课,华科大的互联网学生团队冰岩作坊还推出了一款“爱选修”网站。打开网站,学生们能获得课程信息,包括任课老师、学分、总学时、课程评分、点名频率、考试形式等。此外,学生还可以课程下留言评论,联系选修同一门课程的校友。设计者之一徐子超是电信系的10级学生,他说,网站建立不到一周,访问量就突破了5000,到现在,“爱选修”网站已经成为华科大学生的“选修利器”。
上一篇: [湖北日报]大二学子化身李四光
下一篇: [湖北日报]大二学子化身李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