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燕 陈晶 宋艳芳
在人们的印象里,博物馆的标本大多被安静地放置在玻璃展柜中,观众只能隔着玻璃,带着些许距离感去观察。但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却打破了这一常规。该馆借助前沿科技让标本以全新的姿态“触手可及”,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参观体验。
打造一流仿真教学基地
在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二楼的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区,几个透明悬浮屏展柜格外引人注目,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在这里,观众只需轻轻点击屏幕上的“简介”“图片”“模型”“视频”等按键,便能对玻璃展柜中的标本有更深入的了解。
据博物馆展陈科普中心主任隋吉祥介绍,这些显示屏运用了透明OLED悬浮影像技术,能在透明玻璃展柜上形成浮空立体的化石多媒体图像。观众可以伸出指尖触碰屏幕,放大观察虚拟的化石,这种互动式的体验,仿佛能让观众穿越时空,与远古生物“亲密接触”。而且,显示屏在展示实物展品的同时,还能播放科普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极大地提升了博物馆展览的吸引力,让原本略显枯燥的标本展示变得生动有趣。
这一改变只是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全国各大博物馆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展览形式,逸夫博物馆也不例外。自2022年起,该馆全面启动智慧博物馆规划与建设。2023年10月,博物馆完成了40件馆藏标本高精度三维模型采集与制作、4组高清科普动画设计与制作,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博物馆在标本数字化保护方面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2024年7月,博物馆申报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项目,并启用自有发展资金,全力建设“以数字化赋能场馆思政育人——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智慧博物馆”项目。通过该项目,博物馆不仅搭建了多样化教学实践场景,还提供了云展览平台及各类交互式观展体验,朝着一流的地球科学仿真教学基地的目标大步迈进。
其中,复原的恐龙系列模型成为智慧博物馆建设中的一大亮点。以赵氏小盗龙模型为例,工作人员基于激光扫描数据,运用三维技术将其完美复原。游客点击不同按键,就能了解到赵氏小盗龙的身体特征,还能看到恐龙在不同状态下的形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化对恐龙知识的理解。
开启沉浸式视觉盛宴
在博物馆二楼,还有一个区域深受观众喜爱——恐龙沉浸式体验区。踏入这片光与影的交汇区,巨大的水杉、银杏遮天蔽日,逼真的场景让人仿佛瞬间穿越回中生代。就在沉浸感达到顶点时,一只小盗龙突然从树林中飞扑而出,带来极具震撼力的视觉效果,让现场观众惊叹不已。
博物馆通过超高清影像、互动科技与艺术化表达,精心打造了这一沉浸式体验空间。在这里,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能身临其境地探寻中生代时期的辉煌。为什么同样的化石,在这样的展示方式下会越来越受欢迎呢?参与博物馆历次展示空间设计的工作人员李富强给出了解释:沉浸式的体验,搭配上炫酷的视觉效果,能够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博物馆在布展时从受众视角出发,让化石“活”起来,这样观众不仅更愿意去体验和感受,离开博物馆后还会心生再来的念头。
推动教学科普双向发展
在逸夫博物馆三楼矿物岩石厅,“岩石的循环”展项同样令人眼前一亮。该展项采用新型的模型与异形投影技术,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精美的三维动画特效,打造出一场酷炫的科普盛宴,生动展示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这三大类岩石的循环过程,这种展现形式在国内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中独树一帜。
岩石按成因主要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它们形成于不同的环境和地质作用。由于地球的物质和能量始终处于运动状态,地质作用也持续不断,已形成的各类岩石会随着环境、地质作用类型和方式的变化而相互转化。
“岩石的循环”展项由实体模型、异形投影、触摸屏电脑一体机三大部分构成。实体模型主要展现火山、山脉、湖泊等地貌特征,呈现地球表层的地貌生态;异形投影以实体模型为幕,运用白模投影融合技术,虚实结合,通过三维动画详细展示岩石在不同环境中的转换过程;三台触摸屏电脑一体机则以微视频的形式补充投影难以展现的微观地质过程等内容,观众还能通过触摸屏深入了解岩石、岩石的分类、成因和应用等知识。整个展项将特效动画、造型、灯光巧妙融合,营造出强烈的纵深感,带来逼真的视觉效果。
地球科学学院佘振兵教授表示:“‘岩石的循环’展项应用到教学上,效果非常好,我们每次专业课都会带学生来博物馆现场教学。”
作为高校的二级博物馆,逸夫博物馆在扩大科普影响力的同时,始终关注对教学、科研的服务和产出。博物馆与多个教学科研单位达成有效互动,在科研项目申报、论文产出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仅2024年就在《当代生物学》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了数篇科研论文。此外,博物馆还开辟了专门的化石修复室,为有需要的师生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
图书档案与文博部部长、逸夫博物馆馆长帅斌表示,未来,逸夫博物馆将继续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不断探索新的展现形式,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的可及性,助力师生教学科研,同时为大众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在科技的助力下,逸夫博物馆的标本将更“活”,为更多人带来知识与美的享受。
(原载《中国矿业报》2025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