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武汉5月9日电(记者肖艺九)“地光闪,大地动。鸡鸭飞,猫狗闹。房屋倒塌地裂缝,哗哗啦啦轰隆隆……同学们,你们想想这是一个什么自然现象啊?”9日上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吴云龙化身“科普导师”,给武汉水果湖第二小学四(3)班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家长课堂”。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即将到来之际,同是学生家长的他,给孩子们讲授地震相关知识,教会大家如果突遇灾害,应如何做好防护。
结合1923年关东大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2025年3月28日缅甸7.9级地震,吴云龙用短视频、图片向同学们生动展示了不同级别地震带来的灾害,比如房屋倒塌、地面裂缝、山体滑坡、水灾海啸、火灾等。
讲到地震发生原因时,吴云龙以鸡蛋作比喻说,地球内部的组成结构地核、地幔、地壳就如同鸡蛋的蛋黄、蛋白、蛋壳。在现场互动环节,他邀请两位同学用桌子当道具,模拟两种地震波发生的情况,感受不同震级地震的强度。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准确地认识地球,吴云龙带来一个3D打印的地球模型。孩子们惊讶地发现,真实的地球竟近似凹凸起伏的梨形。
课堂上,现场展示的张衡地动仪模型吸引了同学们好奇的目光。吴云龙讲述说,这是我国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传世杰作,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地震仪。在没有现代科技手段时,古人就靠地动仪来判定地震发生的方向。他告诉大家,随着科技实力发展进步,我国已建立起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监测预警系统。
遇到地震该怎么办呢?吴云龙告诉同学们,心中要有防灾减灾安全意识,牢记“伏地、遮挡、手抓牢”避震口诀。随即,他还训练了同学们在室内和室外两种场景的避险方式。
“让教育走出课本,让家长走进课堂,让孩子们增长知识、常识和见识。”班主任毛琳莎老师在活动后表示,这种沉浸式教育场景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孩子们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提升为人处世、应对危险的能力。
据悉,水果湖第二小学始终倡导“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未来将继续邀请更多家长走进课堂,以多元主题课程为学生的成长注入鲜活能量,让知识跨越围墙,让世界走进童年。
链接:地震科普进课堂
(原载 新华社客户端 2025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