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新京报客户端】两会院士说|王焰新:急需对土壤污染风险实施分类分区分级管控

发表时间:2024-03-06作者:网站编辑:孙彦钦来源:地大新闻网点击:

新京报 记者 张建林

3月3日上午,101名在鄂全国人大代表前往武汉站,乘坐高铁赴京,参加于3月5日开幕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抵达驻地的当天下午,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湖北代表团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了相关草案,并讨论通过了有关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是其中一员。今年,他带来了制定国家重大应急关键技术攻关指南、制定区域土壤环境风险管控标准等多个建议。就如何加强防灾救灾能力、新时代下高校如何强化科技创新“国家队”作用等话题,新京报记者专访王焰新。

谈地质灾害与新一轮找矿

需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

新京报: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去年,我国共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3千余起,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你看来,目前我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还有哪些欠缺?如何加强防灾救灾能力?

王焰新:从理论层面来看,我国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分布广,灾前预防特别是滑坡时间预报的理论研究仍有不足,传统地质灾害统计经验模型缺乏物理机制,预报成功率不高。从技术层面来看,在气候变化和大规模人类工程活动等作用下,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复杂艰险环境地质灾害监测关键技术仍有待进一步突破。此外,在管理层面,地质灾害韧性社会防灾减灾体系尚不健全,地质灾害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广大民众防灾减灾的能力有待提升。

我认为,加强防灾救灾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首先是制定政策引导地质灾害新技术自主研发,突破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卡脖子”技术。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监测仪器研发企业合作共建工程中心,在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卡脖子”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开展前沿智能监测设备技术与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升级。

其次是推动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加强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基础理论研究,构建韧性社会防灾减灾体系。面向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防灾减灾重大需求,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

最后是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培训,切实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救灾素质。

新京报:自然资源部表示,今年将继续深入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矿产资源为何如此重要?在提高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方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做了哪些实践?高校能发挥什么优势?

王焰新:据统计,世界上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来自矿产资源。我国有20余种矿产对外依存度大于30%,其中对外依存度超过70%的有11种矿产,包括石油、铜、镍、锰、钴、铬等,对我国矿产资源供应链安全影响巨大。2021年,矿产安全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与粮食安全一起被纳入国家安全的总体格局中。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地球科学领域国际一流的学科特色型大学,拥有成藏成矿理论研究、勘查技术方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环境保护、矿法矿规等全链条学科体系和科研创新平台,长期以来在我国大宗金属矿产、战略性矿产、能源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勘查评价实践中取得了众多创新性成果。面对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学校组织召开“服务国家能源资源战略能力提升专题会”,成立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工作组,举全校之力统筹汇聚科技创新资源,有组织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当前,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根本上要靠拔尖创新人才实现成矿找矿理论和勘查技术创新,学科特色型大学责无旁贷、大有可为。一方面,要发挥学校学科综合优势,加强高层次地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提高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提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融合及科技创新,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尤其是深地深海资源利用、绿色勘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等技术,以解决制约找矿突破的瓶颈问题。

同时,也要发挥高校国际合作和留学生培养的优势与资源。例如。近年来我们组建了丝绸之路学院、中国–非洲地学合作中心非洲学院、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东盟学院等,积极参与矿业国际合作计划,为确保矿产资源国际供给链和产业链安全贡献力量。

谈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释放活力,赋予创新人才和团队更大自主权力

新京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拥有不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去年,学校在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数量上也取得新突破。新时代下,高校要如何强化科技创新“国家队”作用?

王焰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织部分,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厚实、创新人才聚集的特色和优势,当好科技创新“国家队”、担好强国建设“国家责”。

要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四个面向”科学回答了新阶段我国科技创新的努力方向和前进目标。高校必须以此为遵循,找准自身发展方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主动回应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国家安全等事关长远的挑战,敢于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揭榜挂帅”,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贡献。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人才。高校要发挥好人才聚集地的效应,在最大范围内汇聚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学家,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此外,高校要更好发挥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科创后备力量,孕育好科技创新的“国青队”。

要打造高能级平台矩阵。高校要充分把握国家新一轮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的机遇,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牵头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区域实验室建设,争创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并以此为牵引,加速打造利于开展有组织科研的平台矩阵,筑牢支撑科技强国的根基。

要强化协同创新能力。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校要注重与上述科研力量的联合,彻底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全面提升创新效能。同时,加强与世界各国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牵头组织实施系列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高校应多元筹措创新资源,积极争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支持,面向创新人才和团队,构建稳定支持机制,并赋予其更大自主权力。深化评价机制改革,从传统量化指标、绩效考核转向创新质量、实际贡献,切实释放高校科技创新活力。

新京报:所有的地质专业学生,除了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去野外实践。这些实践经历能给他们带来什么?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你认为当代大学生还需要加强哪方面的能力?

王焰新:地质类专业是实践性与探索性都很强的专业,地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野外实践。野外实践能够巩固基础知识,还有助于增加学生对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同时,野外实践也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端地学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学生在丰富的实践过程中,专业能力得到提升,意志品格也得到了磨炼,增添了对国家、对社会现状的认知,可以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为其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打下基础。我们在北京周口店、河北秦皇岛、湖北秭归和巴东都设有地质实习基地,其中周口店实习基地走出了数十位两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地质工程师和地质学家的“摇篮”。

我认为,当代大学生需要加强四个方面的能力,包括锚定人生航向的能力,学会用志向和信念指方向,用长远的眼光和批判性思维找答案,用笃定的毅力和创新的思路干事业,将“小我”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我”之中。

善于自学的能力,这是成才的关键。信息时代,在线学习和网络资源使得获取教育信息更便捷,为自学提供了广阔空间。要学会向书本学习、向基层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用专业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拓展认知边界,提升视野与洞察力。

博采众长的能力。一方面刻苦钻研、博览群书,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这是我们在学习工作中保持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必由之路。

慎终如始的能力。人世间最快的脚步就是坚持,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波折,必须靠坚忍不拔的意志,不断战胜困难,把理想变成现实。

谈代表履职与建议

支持加快鄂西页岩气勘探开发,应对中部地区能源短缺

新京报:作为人大代表,你如何履好职尽好责?

王焰新:我想,人大代表履职尽责应该把握好两条。第一条是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强化与人民群众的天然联系,把对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相关领域的切实需求反映好,更好地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

第二条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要在自己的所属领域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要“身入”更要“心到”,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推动解决大事、要事、难事,提升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去年,你建议“加强深部地热资源勘查的开发工作”。今年上会,你对什么议题感兴趣?带来了哪些建议?

王焰新:今年,我带来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加强应急管理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各类灾害事件的发生,给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负面影响,大力加强应急管理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尤显必要。

加强“双碳”人才培养。当前,我国“双碳”专业人才需求总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多样、增长迅速。构建并完善以高校为核心,政府、企业和社会深度参与,多层次立体化的“双碳”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响应“双碳”战略的重大需求尤显迫切。

建议实施土壤污染风险分类分区分级管控。我国土壤污染区域性、流域性及地质高背景区特征突出,不同区域农用地与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成因、程度各不相同,急需对土壤污染风险实施分类分区分级管控。

建议支持湖北加快鄂西页岩气勘探开发,这对推动西部开发、解决湖北等中部地区能源短缺问题,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链接:两会院士说|王焰新:急需对土壤污染风险实施分类分区分级管控 (bjnews.com.cn)

(原载 新京报客户端 2024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