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中国自然资源报]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科技创新纪实

发表时间:2020-07-16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0-07-15点击:

  地质调查是自然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地质科技创新。作为我国高校首个实体地调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以下简称“地调院”)从成立到现在,已经在科技创新的探索之路上艰难行进了20年,在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价值的成果,培养了大批地质调查人才。


  树立地质填图“里程碑”


  每一个大型地质调查项目的科技创新,对地调院师生而言,都是一次“赶考”。


  早在地调院成立之初,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为首的科研团队,就完成了中国地调局重大项目《中国西部不同类型造山带区域地质填图方法》,被业内赞誉“启动了我国青藏高原空白区和造山带1:25万填图,是我国地质填图的一个里程碑项目”。该项目组完成的《东昆仑造山带1:25万冬给措纳湖幅》,被评为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优秀图幅一等奖。其主要研究成果“大地构造相方法”和“造山带混杂岩片四维裂拼复原法”被中国地调局在青藏高原开展的1:25万地质填图中广泛采用,为推进我国西部区域地质和国土资源的调查起到奠基和示范作用。


  在传统的地质填图中,地质工作者以手工方法进行,这种方法费时费力,还不便于数据的共享和更新。张克信教授团队完成了软硬件的定型、野外测试,为改进和优化数字填图系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他们率先在全球完成了首幅“青海省民和县幅数字地质图”,其成果《1:25万民和县幅数字区域地质调查》,荣获2012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成果一等奖。


  理论创新摸清资源“家底”


  国土资源调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系统的地物化调查基础上,通过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创新,开展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和靶区预测,为新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摸清我国西部地质矿产资源“家底”,以王国灿教授为首的师生科研团队,从2010年夏天开始,从雪域高原转战到天山南北从事不同类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工作,从造山带三维地质调查试点到覆盖区地质调查试点,四轮地质调查项目前后经历了近10年时间,在茫茫戈壁上开展艰辛的地质调查研究。2016年,《西准噶尔克拉玛依后山地区复杂造山带三维地质调查》项目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二等奖。2018年11月在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优秀图幅展评会上,该团队完成的《新疆1:5万板房沟幅地质图》获特优图幅奖,王国灿本人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首席地质填图科学家。


  为了唤醒沉睡的矿产资源,他们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取得了一系列成矿理论和找矿突破重大进展。如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成秋明、夏庆霖教授团队负责的中国地质调查局计划项目《覆盖区矿产综合预测》,利用非线性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理论成功指导福建、内蒙古、新疆等地探矿找矿工作取得突破;郑有业教授团队组织发现与评价了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上第一个超大型驱龙铜矿床,其有关冈底斯成矿带的找矿成果,成为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索解决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难题


  地调院也长期致力于湖北省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聚焦美丽中国建设重大需求,为应对长江经济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马腾教授主持的《江汉平原重点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不仅承担着国内平原区水文地质调查示范、实践及技术要求编制等重要工作,还担负着探索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地质、环境、生态等关键带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任务。


  他在“汉江下游旧口—沔阳段地球关键带1:5万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中,对汉江下游典型区开展地质调查,查明地球关键带的三维结构特征,探索出我国平原地区1:5万地球关键带环境地质调查方法体系,为我国全面开展地球表层系统关键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近年来,地调院还主动适应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针对南方页岩气不同页岩层系开展选区评价,瞄准长江经济带环境、生态保护需求开展水文和环境地质调查。同时针对区域性重大地质问题,启动南岭地区区调,并对智能填图进行探索,探索创新特殊地区的地质填图思路与方法。(徐燕 蔡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