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谢华(中)介绍克拉玛依发展成就
从新疆克拉玛依市政府八楼办公室的窗户向外望去,出现在中组部援疆博士服务团成员、部不动产登记中心处长邹谢华眼前的,还是那片他熟悉而喜欢的景色——楼前广场、世纪公园,还有马路对面色彩明丽的南林小区,由近而远,层次分明。这幅场景,邹谢华用手机拍了下来,还做成了屏保。每天只要打开手机,这幅画面就跃然眼前——整整两年,730 多个日日夜夜,他每天心中想的,嘴里念的,手上做的,都是关于“油城”克拉玛依的长长短短。
从2016年12月4日来到克拉玛依起,邹谢华就把自己当成了克拉玛依人。这两年,他与这座城市朝夕相处,与她同呼吸、共命运,为她分忧解难,为她出谋划策,也为她坚守奋战,他把整个人、整颗心都融入了这座城市……不知不觉间他才发现,对于这座有着独特基因、光辉历程和无限梦想的城市,他竟爱得如此深切、如此真诚。
结缘克拉玛依
按照中组部第17批博士服务团的统一安排,2016年12月初,邹谢华和其他49名博士来到了新疆。
“只要国家需要 ,我就责无旁贷。”一开始知道自己要来新疆时,这位年轻却又成熟稳重的“老干部”心中便生出了几分豪情:“如果问哪里更需要人,哪里更能锻炼人,可能没有比新疆更合适的地方了。”
初来乍到,从哪里着手克拉玛依的工作呢?作为不动产登记中心的业务骨干,邹谢华选择了从自己最擅长的专业入手。
通过多次调研和实地深入了解,邹谢华发现,克拉玛依不动产登记存在“多部门、多窗口”现象,有些办证窗口甚至距离上百公里。业务管理不顺,流程繁琐,导致办理不动产登记发证的效率低下,周期长,群众获得感不高。
但对于克拉玛依而言,由于一些历史和地方特殊原因,流程优化的每一个环节都困难重重。大家心里清楚 ,与其说是业务的“流程优化”,不如说是“流程再造”。
但在邹谢华的积极推动和专业指导下,经过一年多的流程优化和资源整合,克拉玛依不动产登记和交易业务有了质的变化——如今,市政务服务中心的房产交易和不动产登记综合业务,已将市区不动产登记、房屋交易、税收征缴窗口统一调整为综合(专项)业务窗口,建立业务办理咨询中心,现场根据实际情况逐一解答群众办证问题,将服务内容前置化。
2018年12月初,因购买了一套二手房需要办理过户等手续的市民徐倩,来到市房产交易与不动产登记综合服务受理窗口。在来政务中心办事之前,徐倩听说,办理房产过户需要跑三四个单位才能完成,流程复杂、费时费力。
“可是今天早上来了才知道,只需要取一次号、排一次队,就可以在一个窗口完成所有的流程,这太令我惊喜了。”她感慨道。
带着对自然资源的特殊情结,在克拉玛依的两年,邹谢华也深深爱上了这里的戈壁、荒漠,尤其对这里独特的农业生态、世界瞩目的雅丹地貌,以及功在千秋的引水工程,他特别关心。
然而,与一般人不同,别人眼中的风景,在他看来都是“真金白银”,他从无心游览,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和有效地保护这些资源,他说:“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无论从自然角度还是经济角度,对山水林田湖草的管理、监督、保护和修复,再不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就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
凭借着专业敏感性和洞察力,邹谢华在到克拉玛依之初,了解情况后,在2017年1月5日,他便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列出了10个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日后他不断争取、积极奔走、不懈努力的工作重点。临别之际,邹谢华在整理资料时,再次打开了那一天的笔记——当初所列的10项有关自然资源管理的问题,他一条一条都给予了销项……
正是由于他的执著和专业,这两年,克拉玛依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得到自然资源部、新疆自然资源厅、国家自然资源督察西安局的多次表扬。
三次带团“出海”
“新疆离海很远,克拉玛依离海很近。”
2018年,这句话曾一度刷爆了克拉玛依人的朋友圈 。从这年5月19日开始,来自巴基斯坦港口城市瓜达尔的海鲜,通过空运,陆续走上了克拉玛依人的餐桌。对此,国内多家主流媒体都在显要位置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甚至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对此进行了数次报道——克拉玛依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飙升。
在满足群众更高生活需求、提升幸福感的同时,来自瓜达尔港的海鲜,也让更多的人,对这座以石油命名,因油而生、而兴的城市,有了与传统印象不同的认识。可以说,这篇文章,克拉玛依人做得漂亮!
然而,就为把瓜达尔港的海鲜运抵克拉玛依,同时也让克拉玛依的企业顺利落地瓜达尔港,克拉玛依市委就曾三次组团“出海”,而在这三次“出海”行动中担任“船长”的,就是市委副秘长邹谢华。
第一次到瓜达尔港时,那里不但连手机信号都没有,而且由于当地政局不稳,克拉玛依代表团一路的行程,都需要荷枪实弹武装力量的保护。但邹谢华知道,自己是带着市委安排的重要任务出去的,除去路上行程,给他的时间只有4天,他根本无暇顾及自身的安全……
正是通过这4天的努力,克拉玛依代表团在瓜达尔港取得了斐然的成果——
克拉玛依民营企业新疆宇飞国际渔业有限公司成功落户瓜达尔港自贸区,成为自贸区内首家获巴基斯坦证监会颁发营业执照的中资企业,同时也是我国第一家、且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家落地企业;克拉玛依与中国港控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建设克拉玛依瓜达尔产业园;克拉玛依环球之眼通用航空公司落户瓜达尔港,与中国港控、瓜达尔市共同建设水上机场;双伟公司在瓜达尔港开展转口贸易业务进展顺利……
“如果不是市委领导的高瞻远瞩,给我们大力支持;如果没有邹副秘书长一直以来积极奔走,多方协调,牵线搭桥,宇飞国际‘走出去’就不会这么顺利。”当“宇飞国际”在克拉玛依妇孺皆知、当瓜达尔港的海鲜为人人称道,该公司总经理罗军由衷地感叹。
工作中的接触,也让罗军对邹谢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邹谢华的专业学养,广博见识,也让他钦佩不已:“非正式会谈时,邹副秘书长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巴方政要谈笑风生,就像老朋友一样,一下把气氛营造得特别融洽、热烈。”
如今,瓜达尔港结束了没有气象站的历史,用的就是克拉玛依捐建的气象站;全市最棒的机场快速路,也是克拉玛依修建的;还有瓜达尔的学生、教师、医生,陆续来克拉玛依交流学习……
在克拉玛依市任副秘书长的这两年,市委主要领导交给邹谢华的,多是这样急、难、险、重的任务,在他的积极协调和多番努力下,一些重大项目有的瓜熟蒂落,有的加速推进,有的达成意向。
“克拉玛依有好的资源,好的环境 ,更有干事业的土壤 ,能加入其中,成为众多克拉玛依奋斗者中的一员,我很荣幸。”邹谢华说。
心系群众冷暖
为企业解困,办实事;为领导分忧,扛担子;为城市谋划,提思路,邹谢华的工作能力和业绩是有目共睹的。不但如此,市民的生活冷暖,需求困难,他也始终放在心上。
2018年5月,克拉玛依迎来了年度最强的一次大风天气。
这一夜,邹谢华辗转反复,睡得很不踏实。第二天一早,待风稍小些时,他便来到了碧水云天社区,了解居民生活情况,协助社区解决问题。
他是碧水云天区的联点领导,每月10日、20日,只要他没有在外出差,他就会准时出现在碧水云天小区。社区居委会主任张文娟一说起他,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他是个特别接地气的领导,一点没‘架子’。”原本以为,社区来了市上的“大领导”,说话做事都要更谨小慎微,张文娟没想到,这个人竟是如此随和、亲切,她和同事自然对他多了几分亲近和信任,所以,张文娟没少给他“安排”工作——居民义务联防和安全巡逻时,他在;党员义务劳动时,他在;社区民族团结融情联谊活动时,他在;关爱独居空巢老人、义务慰问照料老人时,他还在。
2017年,克拉玛依实施小区改造。由于碧水云天小区受地理位置限制,在最初施工时,每到上下班高峰期,小区道路便被进出车辆堵得水泄不通 ,居民难免也有情绪 ,所以,社区工作人员经常一边做居民的工作,一边指挥疏导交通。
一天早上,正值上班高峰期,张文娟在小区大门口指挥交通。无意间,她一扭头,竟发现邹谢华正在她对面疏导交通。他什么时候来的,张文娟和同事们全然不知。等高峰期过了,再看邹谢华,他已冻得满脸通红。
“那几天正好降温,我们都穿着羽绒服 ,他却只穿了一件夹克衫 。他一个人在这工作生活,挺不容易的。”张文娟看着他,有些心疼。
在克拉玛依挂职工作两年,邹谢华一直兢兢业业,这一点,身边工作人员看得尤其真切,“甚至连他生病住院,都是每天在医院输完液,又回去继续忙工作,还不让人知道……”
40岁的邹谢华平生第一次因病住院,就是在克拉玛依。由于风沙大,紫外线强,他的皮肤产生了过敏反应。2017 年夏天时,皮肤就曾出现过病灶,他吃了药,擦了药膏,觉得也没大碍,便没在意。谁知 2018年,皮肤过敏症状再次来袭,而且愈加严重,医生让他必须住院,无奈之下,邹谢华妥协了。但那段时间,他只是每天去医院,做完治疗,又继续工作……
司机苟平打心眼里敬重这个留过学、出过书、又能扎根疆的博士,邹谢华对克拉玛依的深情厚谊,更让他感动,“就说喝水,矿泉水瓶里的水有剩下,第二天他会接着喝。他说,克拉玛依的水来之不易,一点儿都不能浪费。”
“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话,他始终牢记在心里。所以,每一次去基层调研,每一回到重点区域巡视,他都觉得身上的责任重大。“领会援疆精神,乐尝边疆辛苦”,这也成为邹谢华积极融入聚焦和落实总目标各项工作的动力所在。
亲身经历并见证了新疆这两年发生的巨大变化,那些经历的苦和难,在邹谢华看来,都算不得什么,群众不断提升的幸福感,也让他感同身受,对新疆未来的发展,他更是充满了信心。
2017年底,在邹谢华一年服务期将满时,克拉玛依市委提出,想让他继续留一年,还有很多工作需要他去做,邹谢华没有推辞——他是国家培养的人才,只要国家需要,他都义不容辞。
又是一年过去了,作为第18批博士团成员,邹谢华在克拉玛依第二年的服务期满在即,尽管有万般不舍,但确实到了该说离别的时候。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对于组织赋予的责任和使命,邹谢华初心不改,他用自己的坚守和奉献,向“油城”交出了答卷。(原载《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年2月13日 文:刘红艳、王睿康)
上一篇: [中国矿业报]祁连山上的地大“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