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书写奋进之笔 献礼伟大祖国】体育山高地大峰

发表时间:2019-10-11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新闻网点击:


  地大新闻网讯(记者庞伟红)羽毛球世锦赛冠军!全国滑翔伞定点联赛冠军!世界游泳锦标赛冠军!世界攀岩锦标赛亚军!今年暑假,从体育场上频频传来捷报,这是我校体育人才培养植根地大沃土,结出的诸多硕果之一。


  从成立全国第一个基层群众登山组织、建造亚洲最大室内攀岩馆,到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设野外生存体验课,67年来,地大培养了6000多名登山人才,赢得了200多枚国际国内大型赛事金牌,走出了极具地大特色的体育育人之路。


  体育与地学相伴而生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地大的体育最先是为地学而生的,地质工作与登山等体育运动血脉相连、精神相通。一部中国登山史,满载着几代地大人的光辉足迹,体育人才培养与地学学科发展无法割裂。


  50年代的地质工作者承担着为祖国找矿的重任,他们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对身体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针对这些特点,学校专门设立了登山运动课程,成为全国高校中唯一将登山列为体育教学必修课的院校,许多登山健将由此而出。


  1958年,国家体委批准我校成立了我国第一支业余登山队。1960年,地质系出身的王富洲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首位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运动员,也是中国首位登上珠峰的登山运动员。


  恢复高考后,一批曾在原苏联进修过的地质系老教师,如郭铁鹰等,重建登山队,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基层群众登山组织——武汉地质学院登山协会,吸引了一批登山爱好者。水文系出身的李致新、王勇峰,在大学期间就热爱登山,大学毕业后的十余年间踏遍七大洲,成为两位最先登上七大洲最高峰的中国人,他们也被誉为中国登山界的“双子星座”。


  记者发现,学校曾先后在1978年、1985年、1989年按地学专业特点,编写了供地质院校师生使用的野外理论教材、实用教材及视频教材,以强化师生在地质找矿工作中身体技能和身体方面的适用性,并将新兴的毽球、健美操和攀岩运动列入体育教学大纲,深受学生欢迎。


  与常规意义上的登山运动不同,我校的登山活动,历来与科学考察工作一路相随,这正是我校教育教学的一大特色和优势。长期以来,在杨遵仪、王鸿祯、池际尚等著名地质学家的带领下,一代代登山科考师生薪火相传,对珠峰、阿里、三江源等地进行地质考察,取得了一批开拓性成果。《西藏阿里地质》《西藏阿里古生物》等,填补了我国西藏高山地区相关研究的空白。将登山与地学科考相结合的特色和优势,一直延续至今。在学校举办的“7+2”登山科考活动中,陈刚教授周密地考察了南极点附近的板块运动状况及地学特性,这对南极现代地壳运动和内陆冰盖及其动力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登山户外运动的“黄埔军校”


  自1952年成立体育教研室到如今的体育学院,67年来,地大人的足迹踏遍了全球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极点,走遍了祖国的天涯海角、边疆大漠。从最初探索性地开展群众性登山、攀岩活动,发展至今天将登山户外运动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体育学院始终引领全国高校登山户外运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潮流,成为登山户外运动领域的“风向标”。


  登山、攀岩、野外生存体验等,一直是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成果突出。


  2012年5月,我校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创造了国内第一支高校登山队登顶珠峰的历史,陈晨成为国内第一个登上珠峰的在校女大学生,2013年五四前夕,她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和鼓励。2012年至2016年,地大登山队用4年7个月的时间,独立完成了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南北极点的壮举,充分展现了地大师生敢于担当、百折不挠、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上世纪50年代末,登山运动便被列入体育必修课。60多年来,学校坚持登山运动教学、训练,为国家培养、输送了6000多名登山运动员,包括王富洲、袁扬、丛珍、李致新、王勇峰、次洛、袁复栋等一大批优秀登山及登山运动管理人才,为我国登山运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登山界的“黄埔军校”。


  攀岩是登山运动衍生出的新兴竞赛项目,从1987年举行首届全国攀岩比赛到现在,先后培养出曹荣武、黄杰、黄丽萍、黎建丽、蔡陆远5名运动健将。上世纪90年代,学校建造了当时亚洲最大室内攀岩馆,形成了一批以强健体魄、磨练意志、健全人格以及培养团队互助精神为目的的特色体育课程,每年到攀岩馆参加训练的学生多达5000人。如今,牛笛、梁荣琪等“小将”也已在国际国内攀岩赛事中崭露头角,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1998年,学校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设野外生存体验课,成为首批拥有野外生存教育资源库的大学;2002年,组织承接国家重点教育课题——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体验课程;2004年,成为全国首批拥有野外生存通选课的大学,集登山、攀岩、定向越野、长途负重、地质旅行于一体的“请你去吃苦”野外生存体验课,成为学校品牌。


  2013年我校成为全国最早开设滑翔伞课程的高校,随着山地户外、潜水、滑翔伞等山地、水上、航空运动的“加盟”,户外运动不断壮大,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我校登山户外运动的发展,历经了群众性登山活动、登山户外运动、登山户外运动系列课程建设、登山户外运动本科专业建设、体育教育训练学户外运动方向硕士点建设等几个阶段,是国内名副其实的户外运动人才培养的摇篮。


  登山户外运动领域,目前,1人是国际登山健将,7人是国家登山、攀岩健将,20余人是一级登山运动员,5人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2 人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2人获“湖北省大学生十大人物”称号。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得益彰


  优良的体育传统和雄厚的体育基础,为体育学院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世纪50年代,“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是地大人的心愿,为此地大人不断加强身体锻炼;80年代,地大人誓要“为祖国地质事业练就一双铁脚板”,经常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参加的“10公里负重行军”成为学校传统的体育盛事;改革开放40年至今,学生坚持每天集体出早操,形成早起床、早锻炼、早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我校体育人才培养坚持教学改革,将体育教学延伸到大自然,把登山等传统特色项目,发展到以登山、攀岩、野外生存体验、定向越野、拓展运动等为主要内容的课内外相结合的特色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对激发学生潜能,凝练团队精神,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迎接挑战能力起到了推动作用;把武术、田径、攀岩设置为大一新生的必修课,彰显学校体育教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弘扬民族精神、突显特色”的宗旨;把毽球、跆拳道、舞龙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课堂,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终身体育观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学校每年举行群众体育运动项目20余项,近3万余人次参与。为了营造学校群体活动氛围,体育学院先后组建了23个学生体育社团,有力保障了学生群体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了师生健康和学生全面发展。1987年、1997年,2017年,学校三次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1982年,地大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创办高水平运动队。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之一。1980年到1991年间,学校先后特招田径、球类、登山等高水平运动员188名。


  学校先后与俄罗斯、瑞典、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联合开展登山、羽毛球、定向越野、攀岩等项目的训练、交流和比赛,不断加强国际交流。这些体育骨干不仅为学校在各项体育赛事中赢得了荣誉,也使学校体育走向了社会,走向了世界,提升了学校的声誉。


  2000年至今,高崚、闫子贝、王懿律、郑思维、司徒瑾等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获得金牌140余枚、银铜牌100余枚;6次获得全国学生运动会“校长杯”,多次获得集体和个人道德风尚奖。


  体育并非只是强身健体,更塑造进取精神和健全的人格,面向未来展望学校教育,体育在学校人才培养全局中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对于不断完善学校以地球科学为核心的学科生态系统,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图片由屠傲凌、体育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