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佳泋)9月26日,“2025大河对话”论坛在武汉举行。我校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导学团队师生参加这一国际盛会。
本次论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位国际专家,国际组织官员、世界流域机构专家、水博物馆联盟代表等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位国际专家,以及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学者共约200位代表出席。
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出席开幕活动并致辞。他指出,举办“大河对话”,旨在汇聚全球智力资源,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为世界各国江河治理、文明发展提供实践方案。新华通讯社党组书记、社长傅华致辞并发布智库成果《新时代长江治理的成就启示与世界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曲星,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刘伟平致辞。
本次“大河对话”以“大河文明——全球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通过开展跨领域对话、跨国别合作,系统介绍我国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的重要经验,全景展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成就,积极推动长江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论坛现场,各国专家学者围绕数智时代大河文明表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流域治理现代化等前沿议题深入建言。
谢树成院士以《大河流域中的古文明演替:逆境中的创新》为主题作大会主旨报告。“文明的兴替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逆境可以激发文明发生质变,实现从0到1的创新。”谢树成表示,为精准还原历史脉络,他与团队基于长江中游泥炭湿地的地质记录,重建了万年来的水文气候变化序列,发现一些文明大发展时期与相对偏干的气候阶段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距今4000多年的湿地高水位期与“尧有九年之水患”传说对应,3600年前的低水位期则与“商汤有七年之旱”记载一致,显示出水文气候的突变往往直接触发文化更迭。在干湿条件快速变化时,古人通过创新应对挑战,推动文明实现阶段性跃升。
实验室副主任顾延生、李江敏等师生参加大会开幕式和平行论坛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大河文明表达”。通过参与本次“大河对话”,实验室师生进一步明确了研究与国家战略、全球需求的结合点,未来将更精准、持续聚焦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为长江流域治理与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持续贡献力量。(编辑 王俊芳 审稿 陈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