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佳泋)9月15日至16日,“流域地球系统科学与长江发展” 第四期论坛在湖北省京山市苏家垄遗址博物院召开,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活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红梅教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董兵馆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江敏教授、张宏斌副教授分别作了《地质微生物与“双碳”目标》《仙桃越舟湖遗址勘探工作汇报》《长江生态文明标识的价值转化》及《长江流域洞穴石笋记录的干湿古气候变化与区域文明变迁》主题报告。
王红梅分享了关于地质微生物缓解全球变暖的相关研究。从首次在洞穴中发现高亲和力的甲烷氧化菌,再到证实高亲和力甲烷氧化菌在洞穴中广泛分布,为国家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以及国际碳博弈提供了新的谈判依据。她表示,研究取得的技术突破也可以应用在古生物DNA提取上,对于研究古人类生态系统具有一定优势。
董兵介绍了仙桃越舟湖遗址的勘探工作背景、过程及当前勘探工作取得的成果,从时代、特色、废弃原因等方面分析了越舟湖遗址的文化特征,并指出遗址本体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特别向地大师生发出再次勘探邀请,希望通过校地联合,共同推动遗址研究与保护工作迈向新层次。
李江敏聚焦长江生态文明标识价值转化,结合国家长江保护相关政策,界定该标识内涵及属性,从微观、中观、宏观三方面提取出长江生态文明标识符号,再通过赋能物质型、活化精神文化型、创新数字型生态产品实现价值转化,以破解生态与经济矛盾,推动流域协调发展及中华文明传播。
张宏斌分享了基于石笋中微量元素组成分析,开展的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流域干湿气候变化、长江流域更新世-早新世气候变化对区域古文明的影响和长江中游干湿气候对新石器文化的影响三方面研究,为理解气候与文明互动机制提供有力支撑。
与会专家围绕主题报告内容展开了深入研讨。方勤强调,苏家垄遗址地处陆水山交汇的南北文化融合带,历史跨度从旧石器延伸至汉代,周边矿产丰富且邻近铜矿成矿带,加之作为“金道锡行”诞生地的独特地位,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更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谢树成院士指出,未来实验室应针对不同时代文化聚焦差异化研究重点——旧石器时代关联气候温度与农业,新石器时代聚焦水与文化创新,青铜器时代侧重矿产资源。他同时倡导以积极视角开展研究,指出恶劣环境可推动文化演进创新,并建议在现代文明建设中融入石家河文化、屈家岭文化等古文化标识,让长江流域历史智慧为当代发展赋能。
本次论坛以苏家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文化锚点,搭建了地球系统科学、考古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对话的桥梁,既深化了对长江流域地质演变与文明脉络的认知,也为后续跨学科研究、遗址保护与价值转化提供了清晰路径。未来,随着校地协作、学科融合的持续推进,“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将进一步激活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与地质环境资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注入更多历史底蕴与学科动力。
会议期间,专家们参观了苏家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详细讲解了苏家垄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重点介绍了遗址的地理区位特点,内部墓地、居址、冶炼作坊等遗迹,以及墓地出土的大批带铭重要青铜礼器。
方勤介绍,苏家垄遗址大面积的冶炼遗存、出土铜锭与厚重的青铜器以及“曾伯桼”器群关于“金道锡行”的记载等资料,展现了曾国青铜器从冶炼、生产到流通的诸多环节,对探讨春秋时期诸侯国青铜手工业的生产和管理,揭示汉水、淮河与中原地区之间金属资源的流通以及周王朝管理与经营南方具有关键意义。(编辑 王俊芳 审稿 陈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