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我校主办湖北支点建设智库恳谈会(粤港澳专场)

发表时间:2025-05-19作者:网站编辑:孙彦钦来源:地大新闻网点击:

地大新闻网讯 (记者 孙彦钦)“当中部地区依托工业基础承接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时,大湾区的技术外溢正通过武汉超算中心与横琴智能计算平台的算力协同加速落地……”“要让中部崛起的硬核实力融合大湾区的超链接能力……”

5月17日,与会专家学者们正积极探讨湖北支点建设发展大计。由湖北省社科联策划指导,我校主办,湖北省国家治理研究会、我校公共管理学院等单位承办的第四场湖北支点建设智库恳谈会(粤港澳专场)在深圳召开。来自紫荆文化集团、广东省社科联、湖北省人民政府驻深圳(广东)办事处、深圳市社科院、香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中国金融协会、澳门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学会、深圳贝仕达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政企代表齐聚一堂,为湖北支点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战略咨询和政策建议。

本次会议以“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进高水平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为主题。我校党委书记刘杰、党委副书记王林清,紫荆文化集团董事长许正中,湖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爱国,广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曾赠出席会议。我校副校长胡守庚主持会议。

刘杰在致辞中简要回顾了我校扎根荆楚大地,深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系列成果。他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和湖北在科技创新走廊共建、现代产业体系共育、绿色低碳发展共促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他希望各位领导专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围绕“长江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这一时代命题进行智慧交融、优势互补,共同携手为湖北“建支点、闯新路”献计献策。

曾赠在致辞中表示,湖北、广东两地血脉相连,经济深度交融,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期盼两地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一步深化区域协作:在学术研究方面,积极探索设立区域协同发展跨界课题,丰富学术交流活动,创新学术成果的互推互建机制;在智库建设方面,不断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提升决策咨询能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高端智库。

刘爱国在致辞中强调,此次会议在深圳举办,不仅是湖北省社科联创新恳谈会模式,走出湖北看湖北、站位全国看中部的又一次有益尝试,更是湖北与大湾区的双向奔赴,也是政商学界的跨界共振。湖北作为中部之中,与大湾区在科教科创生态共建、区域联动、产业链合作创新、民生文化融合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他希望此次大会能借助开放的视野,前瞻的思维,借助大湾区在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国际规则对接上的先发优势和宝贵经验,为中部破解“卡脖子”难题,提升开放与发展能级提供解决方案,帮助湖北更好地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

会上,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的专业领域和实践经验,从科创、产业、金融、碳汇、文旅等领域,深入探讨了具体的合作发展路径。

香港大学教授毛振华说:“对于湖北而言,支点建设就如同杠杆原理,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支点,而是它的杠杆效应所能达到的区域。湖北对整个中部地区甚至全国都起到一个重要的发力作用。”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张振刚说:“要强化创新要素的系统性集成。一个城市,它的伟大、它的力量的蓬勃,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治理水平的提高。而治理水平的提高依赖的是数字孪生平台建设。”深圳大学教授周辉说:“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要完善人才政策,吸引年轻优秀的人才,推动高校发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肖耿说:“要健全香港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的机制,把北部都会区变成连接内循环和外循环的一个支点,发挥双总部机制作用,使得香港和内地从竞争的二选一关系,变成1+1>2的股东关系。”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副主席黄少明说:“香港国际金融市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恰恰是湖北建设中部崛起之年所需要的高能级杠杆。”澳门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学会副会长娄胜华说:“澳门需要湖北的产业基础破解‘脱虚向实’的转型困局,湖北则亟需澳门这座‘超级联系人’打通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快捷通道。”澳门人力资源协会会长徐展文说:“鄂澳双方可共建数字文旅平台,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还原湖北的楚文化遗址与澳门的历史建筑,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联合开发‘文化IP’。”深圳贝仕达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萍说:“中部地区的发展不能只盯着招商引资,我们真正要做的是聚人聚心,要用教育聚集人才、用城市承载人才、用制度激励人才,真正把人口净流入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指标。”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交流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湖北拥有物流、教育人才资源,以及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集群的优势。专家学者建议,要锚定国家战略,聚焦高质效金融供需对接,拓宽跨境融资渠道,推动跨境物流、智能制造等产业链协同发展;要加强科技创新交流,依托湖北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开展联合攻关,争取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形成“湾区风投+湖北研发+湾区转化”的闭环生态;要深化人才交流,通过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开设双学位项目等方式,打通人才流动堵点,打造跨区域人才协同培养高地;要找准突破口,在文旅融合方面共建数字文旅平台,让世界级旅游走廊串联黄鹤楼、武当山与大湾区文化遗产,依托“长江文明+海洋文明”打造“陆海联动”的文化盛宴。(审稿 尚东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