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乡”“土”科技赋能施甸乡村振兴

发表时间:2022-10-29作者:网站编辑:赵婧萱来源:地大新闻网点击:

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田欢 向敬伟)近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第二批地质文化村(镇)评定结果和第二批天然富硒土地认定结果,我校定点帮扶的云南省施甸县获批“何元海林檎地质文化乡”和“姚关镇、旧城乡天然富硒地块”。其中挂牌筹建的“何元海林檎地质文化乡”为云南省首个全国地质文化乡。

我校自2019年定点帮扶施甸县以来,始终以教育服务“三农”为使命,坚持“援派干部+科研团队”乡村振兴帮扶模式,聚焦施甸县“五大振兴”,做好科技帮扶、教育帮扶与驻村帮扶。

我校直接投入600万元、引进827.9万元帮扶资金,重点围绕国土空间规划、古生物资源、富硒农业、地热资源与户外旅游等领域,与施甸县共建产学研团队。三年多来,学校组织300余人次科研人员前往施甸县开展大量基础研究工作,形成10余套项目成果及应用建议书。在此基础上,校地双方联合对接中国地质调查局、云南省地质调查院、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院等单位,围绕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帮扶合力,科技赋能施甸地质科普旅游、特色富硒农业发展,为地质文化乡和天然富硒土地获批奠定基础。

2021年5月,冯庆来教授在施甸开展古生物资源调查

施甸县何元乡“中国海林檎”化石(4.8—4.4亿年前)

我校古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价帮扶团队负责人冯庆来教授介绍,团队结合施甸县良好的资源禀赋,重点开展该地区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研究,挖掘地学科普研学特色和潜力。经过对施甸县全域勘查,发现并证实施甸经历了特殊的地质演化过程,形成了独特的地质和古生物旅游资源,如冈瓦纳相冰川沉积、卧牛寺玄武岩(南红玛瑙母岩),还有距今约5—2.5亿年前,在全国范围内较为完整的化石生物群落(海林檎、珊瑚、海百合、三叶虫等10类化石)。团队编制完成的何元海林檎地质文化乡建设方案和系列地学科普产品,为全县地学科普、研学旅游发展提供新思路。

2021年1月,田熙科教授在施甸开展富硒农业种植示范研究

施甸县富硒蔬菜等农产品规模种植基地

我校富硒农业科技帮扶团队负责人田熙科教授介绍,团队充分发挥科研技术优势,查明全县13个乡镇土壤、作物硒含量分布规律。结合全县产业规划实际需求和团队自主研发的国家专利技术,向施甸县捐赠约47万元有机硒营养液和养殖饲料,开展富硒强化种植、养殖示范试验,将高校科技优势和地方生态资源优势,联合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打造低纬高原特色富硒农业品牌,为进一步探索施甸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农业、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新途径。同时,我校积极协调整合多方力量,争取获批云南省地勘基金510万对全县重点区域开展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旨在查明硒等近40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为滇西特色富硒农业产业规模发展奠定基础。

据悉,我校驻村帮扶点施甸县杨家社区,2021年获批“教育部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该项目“科教融合创新实验基地”已竣工,将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的创新实验。同时,我校以施甸二中为教育帮扶主阵地,援助建成滇西地区首个中学攀岩基地。

今后,我校将围绕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挥我校学科、科技、人才优势,接续推动定点帮扶工作,推进帮扶地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编辑 赵婧萱 审稿 陈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