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闻网讯 你是否曾经仰望星空,沉醉于浩瀚的星海,畅想地球背后的那份神秘?你是否曾经打开地图APP,好奇地放大每一个地方,去探索某一个“隐秘的角落”?这些都离不开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
70年弦歌不辍,70年桃李芬芳。自1952年我校成立地球物理探矿系以来,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以下简称“地空学院”)植根地球物理探矿,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与党同心、与校同行,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专业认同的领军人才,现已成为地球物理领域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传承优秀基因 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地空学院2003年5月成立,前身是1952年建立的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探矿系(以下简称“物探系”),是建校初期最早的四个系之一,也是国内第一个地球物理探矿系,由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教授主持筹建。建校初期,汇集了当时我国地球物理领域的最早的一批学者,秦馨菱、翁文波、曾融生、顾功叙、刘光鼎、薛琴舫、谭承泽等先后在该系任教,他们绝大部分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构成该系建系之初最宝贵的师资力量,使该系能在20世纪50年代培养初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地空学院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3年4月,地球物理探矿系和地球物理教研室正式成立。1953年开始招生,1953至1961年,先后创办了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地球物理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地球物理勘探、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测井等专业。我国培养的第一代地球物理学家有许多人毕业于此。
物探系1975年更名为地球物理勘探系,1986年更名为应用地球物理系,1999年更名为地球物理系,2003年成立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现设有应用地球物理系、固体地球物理系、地球信息科学技术系和教学实验中心,拥有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三个本科专业,在校生本科生800余名、硕士研究生450名、博士研究生150名、留学生30名。
2021年,地球物理学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地球物理学基地。目前,地空学院拥有“地球物理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资源与环境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1个、湖北省特色重点学科1个。涵盖“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是“双一流”建设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教育部“985”优势学科平台的支撑学科,建有“地球内部多尺度成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地球探测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成为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学院,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近年来,地空学院在行业大学中率先启动大地球物理学科的建设,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美丽中国、宜居中国”建设需求,着眼于建设大地球物理学科体系,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学院通过团队引进,充实了地球动力学学科,完善了固体地球物理学二级学科建设;通过引进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逐步建设形成空间物理学和行星物理学的学科布局;针对国家发展战略调整,超前布局城市地球物理、环境地球物理、灾害地球物理和军事地球物理等新的学科方向;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新技术条件下,布局智能地球物理探测新的学科方向,形成了涵盖固体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物理学、空间大地测量学和空间及行星物理学等较完备的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构架。学院现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地球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有资源与环境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是学校“双一流”建设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教育部“985”优势学科平台的支撑学科。
地空学院师生在野外祝福母校七十华诞
地空学院立足学科前沿,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需求。新设了“城市地球物理”和“智能探测”两个专业方向,现有勘查技术与工程(勘查地球物理方向、智能探测方向、城市地球物理方向)、地球物理学(地质与地球物理试验班)和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其中“地球物理学”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为国家特色专业,拥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地球物理学基地;“勘查技术与工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入选湖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经过长期建设,地空学院学科实力持续增强,形成了理工兼备、双轮驱动的学科专业特色。
广开进贤之路 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地空学院始终将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摆在学院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坚持精准引才、科学育才、充分用才,着力建设政治觉悟高、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近五年来,学院坚持有组织动员学科、专业、团队,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学院以柔性人才引进方式,引入美国科学院院士1人、美国著名大学教授3人和德国地球科学中心资深研究员1人。新增和引进11名国家级人才项目和2名省部级人才项目入选者,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人、优秀青年基金项目6人,其他国家级人才4人。学院引进地大百人5人,特任教授和特任副教授24人,这些引进和培养的人才现已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地空学子在野外探索科学奥秘
地空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育工作,关注人才的发展诉求与成长路径。鼓励教师举办、参与国际国内重大学术会议,支持中青年学术骨干赴海外交流,支持学术骨干与世界一流大学、国外一流实验室开展合作,加快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才。据了解,学院每年派遣约20人次教师出国访学,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合作,获批外国专家项目7项。学院积极引导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大先生”,将人才科研优势转化为教育教学优势,促进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
目前,地空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17人,教授、副教授89人,博士生导师35人;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7人,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1个湖北省创新群体。基本建成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经历丰富、年龄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在国际学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科研队伍,为学院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焦一流课程建设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恐龙多样性在晚白垩世的降低,很可能是恐龙灭绝的另一重要原因。”近日,地空学院韩非博士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恐龙在其灭绝前200万年间的低多样性》,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世界著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
70年来,地空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紧密结合,以三全育人为统领,按照学校“三融合”培养要求,构建育人大格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专业认同的领军人才。涌现出以杨文采院士为代表的学术大师,以卢进延、张宗胜为代表的全国劳动模范,以陶春辉为代表的全国先进工作者,以刘书会为代表的全国三八红旗手,以王尚旭、汪汉胜、黄宝春、刘青松、江涛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以徐楠、肖启宋、郑洪标、林志清为代表的业界翘楚,以次落为代表的运动健将、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获得者,以及“湖北省道德模范”钱瑞、湖北省学联驻会主席刘鹏宇、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张建明等一批优秀校友,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聚焦一流课程建设,组建教学团队,着力打造“金课”。《勘查地球物理》《地质学基础》获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地球物理勘探概论》获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环境与灾害地质学》获评“最受学生欢迎课程”。《秭归野外地质实践教学》MOOC课程每年有数千名学生上线学习。“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组”获批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地球物理学教学团队”获批湖北省教学团队。学院教师获批省级本科教学研究改革立项5项,校级本科教学研究改革立项35项,校级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课程与精品教材建设项目、专业学位课程案例库项目等立项16项,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3个。
地空学院主办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
学院坚持“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先后与全国多家勘查设计、地矿勘查单位以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国外多所知名大学签订学生联合培养协议,举办创新创业论坛、创新创业计划竞赛等,助推创新人才涌现。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中,陈超博士负责的《久违空间—“北斗物联”》项目,创新性提出“端+管+云”北斗物联通道一体技术架构,出版40万字专著一部,获得专利5项、12份软著、参与制定5项北斗行业标准,推出“北斗物联”智慧解决方案定制化服务,已与国家电网、中国铁建、中国中车等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并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北斗产业奠基人”刘经南院士和招商银行创始人王世祯的高度肯定,获得高教主赛道银奖。
为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地空学院组织12名教授开设了《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导论》课程,每年有近200名学生受益。学院打造了以“悟探天地”为品牌的特色科技活动,举办创新创业论坛,评选“卓越地空人”十大年度人物,出台学院英才工程实施方案,支持本科生开展国际访学交流和国际短期课程培训,邀请校外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主办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等,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有力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形成了十余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创业团队,组建起由校内外导师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导师库,指导学生团队积极参加“互联网+”、“地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创新创业竞赛、“东方杯”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和全国大学生测井技能大赛等,并获得优异成绩。近五年,学生获“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大赛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互联网+”大赛全国银奖1项、铜奖2项、省赛金奖1项,全国“地质+”大赛银奖1项,“东方杯”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一等奖5项,学院学生连续三年入选学校“十大创业先锋”,王中鹏获评湖北省“大学生创业之星”等。
学院持续加强教学实习和教学实践,选派研究生参加企业实习,扎实开展研究生科研训练,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学院鼓励教师深挖实习线路、教学内容、课题项目中的思政元素和思想价值,找准实习实践和课程思政的契合点,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激励学生学习,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做新时代大学生的志气和底气,“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学院积极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计划,组织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训练营、“结对领航”、接力支教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思践悟、锤炼品格、增长才干。学院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2010—2012年学院党委被评为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学院党委多次被评为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近五年来,学院本科生升学出国率接近60%、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研究生就业率100%。
担当科研使命 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地空学院始终与祖国同向同行,注重前瞻布局,切实担负起地球物理科学研究神圣使命。学院教师积极践行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价值理念,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以探索发现地球圈层空间规律现象为引领,以学科前沿和先进技术为先导,学院综合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实现质的提升,为推进地球科学领域研究型大学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地空师生在野外开展重力测量研究
近五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精度地球物理场观测设备研制”项目、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海空重力/重力梯度测量评估装置”项目,积极参与地球深部探测、紧缺矿产资源勘探、油气能源开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子午工程”、地震台网系统建设,月球深部结构探测、中国大陆地壳运动及其地震活动等各类科研项目。学院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以及课题5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支持项目8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项、面上项目4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6项、应急管理项目2项、地质调查项目30余项,承担国家其他部委项目80余项、省市部门项目30余项、其他横向项目近200项,学院总经费和人均经费均位居全校前列。
地空学院教师始终坚持“四个面向”,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教师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社会力量人物奖5项。师生发表论文共1000余篇,其中,SCI及EI检索论文455篇。获评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2篇,获评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1篇、硕士论文31篇、学士论文39篇。出版专著25部,编著教材6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6项,获批软件著作权35部。
地空学院科研与教学平台的建设成效显著。拥有1个“工程地球物理”国土资源部重点开放研究实验室、1个“地球内部多尺度成像”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专业实验室、14个教学实验室、2个校内实验场地,以及3个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学院与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关系,先后邀请海内外5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来学院交流访问,成功主办了一系列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选派学生参加“大洋一号”西南印度洋科考,为学院师生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持,扩大了学院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
展望未来,地空学院院长熊熊表示:“学院将紧紧围绕矿产资源、绿色低碳、防灾减灾、深地深海、人居安全等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科学研究能力,着力培养高素质领军人才,推动学院持续性、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建成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作出更大贡献。”(来源 地空学院 特约编辑 徐燕 审稿 曹南燕)
上一篇: 10项成果获湖北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下一篇: 首批资源与环境专业博士研究生开学典礼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