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师徒十余载接续奋斗

为扶贫插上“硒”望的翅膀

发表时间:2021-07-18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新闻网点击:

  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蒋钰鑫 谢淑云)在地球科学学院,有一个叫“硒”望无限的本硕博服务团队,他们立足专业,专注为缺硒地方病灾区与相对贫困地区提供精准富硒服务,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1次邂逅,2段征程,10余载耕耘,20余种农作物的帮扶方案……他们用科技创新助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用青春智慧为脱贫攻坚插上“硒”望的翅膀,用接续奋斗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地学力量、地大力量。


  深耕厚植 “硒”望生根绽放


  一次邂逅,扎“根”紫阳。2011年,在第十四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上,地球科学学院鲍征宇教授团队与紫阳县与会代表初次邂逅,这也是团队萌芽产生的地方。“要做硒研究,必须找到根。紫阳是全国知名的两大富硒区之一,我觉得这个‘根’就在紫阳!”同年,鲍征宇教授团队成员魏昌华副教授放弃湖北武汉的舒适生活,来到国家级贫困县陕西省紫阳县从事富硒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据了解,硒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而我国72%的地区缺硒,是国际公认的“缺硒大国”之一。科学补硒,刻不容缓。针对制约富硒区硒产品硒含量难以稳控的难题,团队经过8年努力,终于成功掌握土壤富硒营养强化剂技术。这一技术量产成功后,将破解富硒区硒产品硒含量难以稳控的难题。团队成员魏昌华副教授也因此于2019、2020年连续两年获评安康市“三区”科技人才先进个人。


  深耕厚植,“硒”望绽放。团队坚持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写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写在广袤的乡村田野上,积极将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作为一个产学研用高度融合的团队,目前已开发出富硒营养强化剂,实现金花葵、茶叶、水稻等作物达到国家富硒标准,完成紫阳茶叶、延安苹果、西安猕猴桃和新疆葡萄等农田的“测土补硒”任务及目标,极大推动富硒产业规模化、科学化发展。


富硒肥

  立足专业 科技点燃“硒”望


  师徒十余载的接续奋斗,科技成果丰硕。目前,团队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团队的检验检测技术,获批9项岩石、土壤国家标准物质,填补了世界富硒岩石和土壤标物的空白;团队承担并领导了国家标准物质研制工作。


  把科学技术送到群众身边,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让科研火种在基层一线燎原。团队在十余年的硒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立足双一流学科“地质学”、一流专业“地球化学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地质工作与“三农”工作有机结合,以医疗地质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土壤缺硒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田间地头,测土补硒、检验检测、种植示范,这是团队成员最真实的工作写照;“硒”望讲堂、个性化化帮扶、培养技术带头人,这是将科技成果融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最有力的行动。他们后续也将会进一步覆盖更广区域、更多的缺硒土地,在接续奋斗中带动更多的农民发家致富,用科技创新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硒”望无限-本硕博服务团队合影

  富硒富农 青春点亮“硒”望


  以鲍征宇老师团队为基础,自发成立“硒”望无限-本硕博服务团,将富硒技术转变成富农实效,让青春智慧和青春力量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绚丽绽放。


土壤取样

  青春智慧,创新模式。团队创新性提出“3+3”精准富硒服务新模式。第一个“3”是以精准富硒技术、检验检测平台和种植示范基地为依托,将富硒核心技术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第二个“3”是以“硒”望讲堂、个性化帮扶方案、培养技术带头人三项具体举措为载体,将技术从“纸面”落到“地面”,二者相辅相成。在此基础上,团队撬动政府、企业和高校资源,联合高校公益社团、社会公益组织面向缺硒地方病灾区和相对贫困地区开展精准富硒服务,巩固贫困地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青春力量,点亮“硒”望。依托技术支撑、模式创新,“硒”望无限-本硕博服务团不忘初心,先后为缺硒病灾区和相对贫困地区制定水稻、小麦等20余种富硒农作物的帮扶方案,覆盖全国7省,“硒”望讲堂惠及万余农民。团队顾问魏昌华副教授也因此受民盟中央表彰,获评“民盟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新征程,“硒”望无限-本硕博服务团将始终专注为缺硒地方病灾区与相对贫困地区提供精准富硒服务,让“硒”望绽放在祖国更加广袤的乡村田野上,为乡村振兴作出实质性贡献。 (文字编辑庞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