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健康园地

[新华每日电讯7版]“舌尖上的中国”,不只拨动味蕾记忆

发表时间:2012-05-30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许多观众了解到传统美食的可贵和食物蕴含的人情味。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吃货”们守在电视机前,一边被诱人美食勾得直咽口水,一边为质朴的人情故事感动。


  许多很少看电视的年轻人为了它打开电视。28岁的王昕是万千铁杆观众之一,这个离开家乡西安到北京工作的女孩称,在纪录片里找到了“家乡的味道”。


  “这个片子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通过美食讲述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它让我回到了童年,看到了妈妈做的饭。”她说。


  “味蕾上的记忆最顽固。许多人功成名就,远赴他乡,但仍然有一个‘故乡的胃’,这是这部片子能吸引人的重要原因。”《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美食专栏作家陈晓卿说。


  很多观众是先被片中的美食征服了胃,继而被浓浓的人文情怀深深吸引。


  “我们想呈现的就是一个真实的、原生态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讲的是美食,但不仅仅是美食而已。”陈晓卿说。


  饮食文化


  这部7集纪录片由普通的中国人的故事交织而成。


  纪录片每集一个主题,透过原料、主食、贮藏、烹饪、生态等窗口展现食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饮食、伦理等方面的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引起的反响出乎主创人员意料。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介绍说,《舌尖上的中国》收视率较以往同时段播出的电视剧超出30%。


  更让他们意外的是,许多年轻观众“离开”电脑坐到电视机前。有网友戏称这部纪录片是“减肥者的灾难”,在午夜播出是对“肠胃的煎熬”。


  有网友模仿纪录片名称创造“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四川”等话题,讨论母校以及家乡的美食。


  “在中国的文化环境里,人与食物有着感性、复杂、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我们试图通过美食向世界展示一个变化的、现实的中国。”陈晓卿说。


  纪录片第六集,老婆婆腌豆瓣酱的情节让王昕想起了自己的姥姥。


  “姥姥姥爷每年冬天会用苹果、西红柿和红辣椒做辣椒酱,从选料到做出成品,过程非常复杂。每次就那么一小瓶,却装满了他们对我的爱和思念。”王昕说。


  承载精神


  “美食寄托着许多细腻的情感。”《舌尖上的中国》第四集导演张铭欢说,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摄制组工作人员历时13个月走遍中国60多个地方。


  面对纷杂的食材,张铭欢和他的同事确立了一项选择标准:拍摄承载中国人精神的食物。


  在张铭欢执导的《时间的味道》一集中,一位香港大澳的老奶奶在老伴过世后依然坚持制作以前与丈夫共同做了几十年的虾酱。“对于她来说,虾酱已经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她生活和情感的寄托。”


  “我们要拍摄的不是名厨名菜,而是普通人的家常菜。”陈晓卿说,正如纪录片文案中写的那样,“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饮食习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城市变得极为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楼宇森林之间烹饪的食物和空气中食物的香气。”


  陈晓卿说,中国之“变”是这部纪录片的重要主题。“我们在纪录片里展示了传统农耕的中国,也告诉大家很多传统正在改变,有些片中出现的人儿女去大城市工作,他们可能是最后一代传承手艺的人。”


  《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的巨大关注,为制作人员带来赞誉,也带来极为专业的批评。


  “我们没有想到这个片子会吸引很多高端人群,甚至是专业的文化工作者,他们对纪录片中的文案、画面等制作细节提出了一些批评,非常中肯。”刘文说。


  “随着观众预期的提高和成功的市场营销,可以预见接下来会拍摄‘舌尖’的续集。”陈晓卿说。


  他告诉记者,自己制片的下一部作品是讲述中国人完成巨型工程的纪录片《超级工程》,而另一部大型纪录片《丝路》在后期制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