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德沐校园

从德育资源论角度谈师德建设

发表时间:2006-09-01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摘要]:目前大多数高校把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孤立起来看待,却往往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师德建设的过程和成果都是德育资源,师德建设要与传统德育资源相结合,实现德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德育资源、师德建设

  德育资源是指德育活动所需要的一切因素,是德育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和精神等条件。师德建设作为构筑大德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它广泛存在于学校的校园与课堂环境中,并发挥其独特的德育影响。由于师德建设的德育影响不是自发的,而是以现代德育理念为先导的自觉活动的产物,因此师德建设是一种德育隐性资源,在大德育体系构建中容易被忽视。目前大多数高校把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孤立起来看待,却往往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许多高校在考核、评估、职称评聘等方面对师德都有要求,在教师聘任和职称评定上已经形成了师德“一票否决”制,制定了相关的师德建设制度,但是却很少把师德建设纳入大德育体系看待,没有认识到师德建设作为德育资源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做好师德建设这一高校德育资源的开发,实现德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构筑大德育体系的关键。

  一、师德建设是德育资源

  1、师德建设的主体是德育资源

  师德建设的主体是教师。青年学生在大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时期,教师主要对其进行知识示范、方法示范和人格示范。知识示范和方法示范大致可归于教书,而人格示范则无疑属于育人,也即是师德范畴。在教学活动和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品行学风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影响往往要超过思想品德课本身。教师“不是使用物质工具去作用劳动对象,而主要是以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以自身道德的、人格的、形象的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劳动对象。”因此,师德建设的主体即教师是德育资源。

  2、 师德建设的过程是德育资源

  师德建设的过程包括师德建设的宣传发动、师德现状的调查研究、师德评价机制的拟定落实、师德制度的制定出台等等。师德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和德育成果的提升产生影响。通过师德建设的宣传发动能在全校营造“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氛围;通过对师德现状的调查研究能够了解师德现状,为制定师德制度和师德评价机制提供依据;通过师德评价机制的拟定落实能够为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提供指挥棒和风向标;通过师德制度的制定出台能够深化师生对品德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师德建设的整个过程推动了 “三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为高校德育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改善了德育工作的环境,拓宽了德育工作的思路,是德育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3、 师德建设的成果是德育资源

  师德建设是一个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师德建设的成果包括思想成果、制度成果、环境成果等等。随着师德建设的深入开展,教师对师德的重要性形成了统一认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学活动和与学生的交往中会更加注重平等和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会更加敬业。这些都是师德建设中的思想成果。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提出:“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因此,师德建设中教师自身的转变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性影响。师德评价机制和师德制度是师德建设的制度成果。随着制度的逐步完善,他们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日益明显。制度成果既有激励性又有约束性,为教师按照师德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制度保障。环境成果是指师德建设在校园内会营造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环境成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师德建设的成果是德育工作开展的宝贵资源。

  二、如何开发和优化配置师德建设资源

  德育资源的不均衡、不合理配置,是德育效益不显著的重要原因。如何实现师德建设德育资源与其它传统德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化的提升德育效益,是当前德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1、理念更新是前提

  理念更新的程度决定师生参与的热度、决定师德建设的效度。要开发和优化配置师德建设资源,首先全校上下必须统一思想,更新理念,要认识到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各类课程都蕴藏有德育资源,师德建设就是德育资源。凝聚在专业教师身上的科学精神和敬业精神,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其他教育工作者所不具备而又无法替代的。各类教学科目中都有德育资源,其发挥的作用绝不亚于德育课本身,而且更有利于从理性上去实现德育的目标。高校通过宣传发动、榜样示范、制度引导等举措能够促使师生深刻理解师德建设的德育作用。因此,开发和优化配置师德建设资源,首先要更新理念,要认识到师德建设的主体和客体、过程和成果都是德育资源,要有大德育观意识。

  2、教学相长是关键

  注重教学相长是开发和优化配置师德建设资源的关键。教学相长是指教师注重听取学生见解,注重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注重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德育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德育的成功有赖于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而学生主体性的调动和发挥在师德建设资源的开发中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做到教学相长,促使学生对师德的理解和认可能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高校通过思想引导、制度落实、评价考核等方式可以帮助教师在日常教学和与学生的交往中做到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实现是师德建设能否最大化实现德育效益的关键。

  3、优势互补是基础

  要实现德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必须将各种德育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师德建设作为一种有待开发的新型德育资源,需要和其他德育资源进行优势互补。高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德育资源优势,将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传统德育资源中的有效形式、经典内容与师德建设相结合,如进行师德宣讲会、师德演讲比赛、专业教员心理健康辅导班等,较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政策宣讲活动也可以要求教师参加,使师德建设资源逐渐融入传统德育资源,帮助师德建设发挥最大的德育效益。实现各类德育资源的优势互补是提升师德建设资源德育效益的基础。

  4、制度建设是保障

  开发和优化配置师德建设资源要有师德评价机制、师德奖惩机制、师德激励机制等制度做保障,将师德的养成和德育效益的发挥纳入制度建设的轨道。完善的师德行为规范只有通过有效的制度才能内化为高校教师的师德意识,进而成为教师的师德行为,从而在过程和成果上服务德育工作。高尚师德的养成仅仅要求教师自律是不够的,必须强化师德制度建设,使师德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定师德相关制度时要注意结合职务晋升、岗位评聘、人才引进、教学科研奖励等环节,将师德要求作为教师考核重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师德高尚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反师德者给予批评惩处,形成良性的监督保障环节。

  总而言之,师德对高校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是直接的、持续的,甚至是终生的。开发和优化配置师德建设资源要更新理念,注重教学相长,加强和传统德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强化制度建设,才能取得显著成效。运用德育资源论的观点来分析师德建设,实现师德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德育合力机制,增加德育效益是构建大德育体系的一条值得探索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金生弘. 理解与教育[M]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0 - 50.

  [2]谢维和. 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5 - 75.

  [3]植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

  [4]杨炎轩等.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探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