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辅导员是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其作用和地位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辅导员工作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因此,在学务指导背景下,对于辅导员角色的定位和内涵也必须以此为核心和最终的出发点。
[关键词]:学务指导 大学生辅导员 定位
一、辅导员角色的演变
高校大学生辅导员这一角色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建国初期,由于国家政权刚刚建立,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高校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
1952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规定在高校教职工和学生中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指导教职工和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
1961年中共中央批准试行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件》中指出:“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二年级设政治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同时,各学校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学生政治辅导员,此时的“辅导员”主要指大学生政治辅导员。
1965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件》,以法规的形式将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作用和学生工作等一系列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辅导学生的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学校处于混乱状态,辅导员制度曾被取消。
1980年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学生政工干部既是党的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这样就赋予了辅导员以“双重”角色。
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确认,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是教师的组成部分,应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聘任制。此后,明确了辅导员是教师的身份。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见,辅导员应该是大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体贴人,学习上的指导者和心理上的疏导者。辅导员的角色已经由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向以学生成才为核心教育者、服务者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出辅导员的角色和在高校的地位有一个变化的过程,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在学务指导背景下,辅导员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同时又伴有挑战。
二、学务指导的实施给辅导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学务指导制度是学校为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大学生学业指导、思想教育和组织管理采取的新措施,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确立学生中心地位、主体意识的具体步骤,是学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重要举措。
机遇一:实施学务指导制度,有利于创新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学务指导制度有助于中国高等教育逐步走出“学科中心论”的历史局限,进一步强调学校的育人功能,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诸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学务指导强调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医治“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封闭有余而开放不足”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剂良方,是强调个性教育的具体体现。个性是个人素质的灵魂,是个人创造性的有力支撑;没有个性的培养就没有素质教育,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因此,学务指导有利于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可以从根源上消除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在创业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而这种有利的机遇正好与中央16号文件所提出相应要求相吻合,必将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机遇二:实行学务指导制度,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的积极性,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辅导员从日常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意义上的学务指导应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政治指导。关心、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第二,学业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顺利完成学业。第三,成长指导。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对象、不同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适时予以辅导,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心理辅导,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使学生掌握自我调试方法。第四,职业指导。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阶段性的职业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懂得所学知识、技能和职业的关系,学会掌握求职实践、创业的基本方法和能力,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进而顺利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第五,实践指导。实现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职业环境的完美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之一。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指导学生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公益活动、下厂参观、社团活动,在实践中完成社会调研报告、学习心得、科研论文,加强能力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挑 战:实行学务指导制度,对于辅导员来说,如何处理好自身与学务指导人员、班主任的关系?如何管理好学务指导人员这一庞大的队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辅导员同时也是学务指导人员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又如何扮演好多重角色,解决好自身的角色定位问题?这一系列问题肯定最终得由辅导员来解决,对于辅导员的经历和能力,这些问题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
三、学务指导背景下的辅导员工作的定位
第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定位于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人格魅力。
辅导员要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辅导员必须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立于时代的前沿,给大学生的发展领航。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便不足以服人,就无法树立自己的威信,无法在大学生中形成一种理想效应。如果没有完备的知识结构,就不能很好地多方面地引导大学生,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完善大学生的特性。辅导员要学会跳出大学生看大学生,占领思想高地。如果只是简单地站在大学生的角度,看起来是“贴近、贴紧”大学生了,实际上降低了自己的视野,无法从纵向和横向的高度上去把握大学生,不能及时而有预见性地走在他们前面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指引他们避免问题的发生,总是跟在他们后面解决问题,以致工作被动,事倍功半。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学高为师、德高为表、政治上是旗帜;学业上是导师;品行上是典范;情感上是朋友。学生的成长需要理性的指导、成熟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作为大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
第二、树立群众观点,定位于积极组织好和管理好德育资源,特别是抓好学务指导人员的队伍建设。
要做好学生工作,做一名称职的辅导员,应当树立正确的群众观,要依靠广大教职工和优秀学生,并要调动好、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实际上就是组织好和管理好广泛的德育资源。在我校实施学务指导后,广大教师以学校“法定”的形式参与到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列中来,对这支队伍的管理最终会落到辅导员的身上。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学务指导人员的队伍建设应当是辅导员的定位之一。我们要考虑如何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学务指导老师、如何指导他们开展工作、如何检查监督他们工作的情况、如何考核工作效果、如何优化学务指导制度,这都是辅导员要认真考虑的,否则我们将失去最有利的时机、失去最大的德育工作的群体。
第三、运用重点论思想,定位于根据辅导员自身的爱好和特长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
由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由于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辅导员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学生辅导员的职能越来越细化,辅导员可以划分为学生社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形势与政策教育辅导员、党群组织辅导员、学生资助辅导员等等类型,让每个辅导员都成为一个“全能人士”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辅导员要运用重点论思想,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若干个辅导员的任务和职能中选取一、二个内容进行重点突破和提高,驾驭学务指导背景下的学生工作。同时,辅导员也要明确工作重点,将学生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将学生最需解决的事项一一突破、一一解决,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景德根.关于德育导师制的思考.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月.
2、丁 泗.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专业塑造.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12月第9卷第6期.
3、李建波.大学辅导员工作定位的思考.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6期2005年12月.
4、王克斌、梁金霞.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探索.思想理论教育,2005.11(政法学院学工组 张建和 胡文勤 高秋丽)
上一篇: 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倦怠及激励
下一篇: 浅谈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