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德沐校园

拓宽贫困生资助方式,实现“扶贫”与“育人”功能并举

发表时间:2006-09-01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9%,标志着我国己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这一瞩目的成就对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是在国家财力不雄厚、人民总体生活水平刚刚步入小康阶段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还远远不能跟不上规模扩大的速度。高校贫困生比例呈逐年上升之势。

  我校作为以地球科学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大学,其特点决定了我校贫困生很多,目前在校生当中有40%左右的学生月平均生活费在200元以内,家庭负债的学生有30%左右,而这绝大部分都集中在跟地质有关的几个院系中。关注并扶助这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才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目前我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的利弊分析

  资助方式可以分成直接资助和间接资助两种。直接资助是指学生从各种途经直接获得可支配资金的资助,如我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间接资助是指国家、社会或个人以各种渠道和方式间接资助学生,如我校的勤工俭学等。

  (1)奖学金资助。它是资助政策中一项主要内容,也是能够大力度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校有国家奖学金、人民奖学金和各类专项奖学金。可以看出这对于我校能够获得奖学金资助的贫困生而言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事实上,就目前的奖学金资助体制而言,贫困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明显低于普通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只占奖学金获得人数的30%左右。高校贫困生的生活费来源中,依靠奖学金支付的仅占贫困生总数的29%, 以奖学金的方式资助学生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奖学金测评的规定性和受奖对象的有限性,不能很好的解决贫困生资助问题,因为优秀学生与贫困学生并不是两个对应度很高的群体。这就意味着奖学金资助在对决大多数贫困生的资助方面起到的作用还不明显。

  (2)国家助学贷款。助学贷款是西方国家较为成热的一种高校学生资助方式,既能体现资助学生的作用,又能部分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既能解决求学者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学费需要,在他毕业后,又可以利用其较高收入中的一部分来偿还国家和社会为其负担的教育费用,有助于实现成木投入与教育产出之间的平衡。然而,由于我国起步比较晚,在现有情况下贷款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金融、信用系统薄弱,银行放贷不积极;助学贷款资金来源不足,政府贴急资金迟迟不能到位;贷款环节和手续烦琐,学生借贷有顾虑等等。就我校而言,能够得到贷款的人数只占学生总数的20%,且由于种种原因,贷款名额主要集中在新生中,许多高年级的贫困生由于名额的限制而贷不上。总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虽然启动了学生助学贷款制度,但由于制度本身及技术上的障碍,助学贷款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助学功能。

  (3)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金资助属于直接资助,是我校贫困生主要得到的资助方式之一,涉及面广,约占到总人数的5%左右。但国家助学金由于是直接从学校获得现金资助,不需学生任何付出,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这几个问题:一是部分获得助学金的贫困生,不珍惜机会好好学习;二是在评选的过程中贫困程度很难把握,会出现真正贫困的得不到资助的现象;三是,评选条件中还是有一定的成绩要求,一些来之偏远农村地区的学生因基础差有挂科现象,这样就不能得到资助。

  (4)勤工俭学。属于间接资助,考虑了部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同时,此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但此方式仍存在一定弊病:一是提供的岗位都是基础劳动,很多贫困生由于害羞不去争取这些岗位。二是,勤工俭学岗位都在校内,岗位有限,能够得到岗位的贫困生也有限。三是,从事的是基础性劳动,过多的投入工作也会影响到学业。

  二、贫困大学生得到资助后的心理分析

  贫困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以往的生活方式己经形成了心理定势。原来在高中阶段虽然贫困但成绩好,心理上还可以找到平衡感。一进入高校这个新环境,与周围同学一对比,自己原来的优势不存在,容易遭遇挫折,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素质的缺陷便表现出来。如性格内向、压抑、自卑、不善于与人交往等心理在贫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当这些因素与青春期大学生内在矛盾交织在一起被激化时,会使学生心理失衡。这也是贫困大学生心理疾病相对容易产生的原因。一般出现这类情况后,有两个极端行为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一是什么事都不关心,自己一方面在忍受贫困的痛苦,吃饭都很难保证,另一方面又不接受别人的任何资助,认为接受别人的资助是一种屈辱,有一种很强的自卑感,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另一个极端是什么都要争取,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刚刚申请了一种奖学金的又要申请另一个,认为由于自己贫困,院里的所有补助都应该有他的份,这类学生往往会出现拿补助不是用来补贴自己的生活费等支出,而是用来进行高消费,购买电脑、MP3、CD等。
关注和研究贫困大学生的这种负面心态,积极的寻找有效的资助方式对改善这类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经济状况,抑制大学生中的过高消费现象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所以,在现有的办学资源和条件下,如何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采取何种资助方式将更有利于贫困生的健康成长?这已经成为摆在我们所有辅导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的今天,完全依赖国家拨款来资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己经不能解决日益突出的贫困生问题。所以,在坚持政府资助为主导的前提下,除了国家助学贷款外,我们还应积极开拓社会资源,形成新的资助经费来源渠道,争取更多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关注资助经济困难大学生。要使有限的资助经费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使广大的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在以上各种资助方式下,一部分贫困生是得到了资助却养成了一种依赖心理,经济问题解决了,又有了心理问题,恶性循环;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害羞又得不到资助。我们资助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完成学业,完成学业又是我们高校育人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资助大学生的最终目的还是育人,要让贫困生能够健康并顺利的完成学业。所以我们必须从单一的经济扶贫资助向经济、育人资助并举的方式转变。

  三、 变单纯发挥资助的经济功能向经济、教育资助功能并举

  以我们资源学院为例,我院特点是,一方面是贫困生很多,占我院总人数的60%还多,在现有的学校资助范围内,不可能完全解决我们院的贫困生资助问题。另一方面我院是科研强院,每年的科研经费达到3千万左右,老师的科研量大、时间紧、任务重,许多基础性的工作没有人来做,而研究生的数量又有限,问题相当突出。我院学工组全体老师根据这一特殊情况,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走访发现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这两个特殊情况结合起来呢?很多贫困生尤其是大三、大二的由于跟自己的专业老师接触少,不了解情况,那我们学工组老师就充当桥梁,专业老师科研任务重的时候我们就主动的介绍相关专业的贫困生去参加他们的课题组。

  我们从2004级开始进行了尝试。我们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刘老师有关于土地整理方面的科研项目,这类工作要出野外搞测量、绘图等,任务重。我们了解情况后介绍了23041、23042班总共25名左右贫困生参加她的天门、江陵、仙桃三个地区的土地整理项目。每天的补助是50-100元(包吃住)。一周下来我们的学生既学会了测量、GPS软件应用、测量绘图等专业实用知识,又解决了一学期的生活费用。学生既学到了知识,老师又完成了科研工作,一举双赢。

  石油工程专业赵老师上学期有塔里木油田6000口井的测井资料需要处理,我们组织了22041、22042班15名贫困生参加了该课题组,今年年底如果全部干完可以从课题组得到30000元的补助。这些活虽然很繁琐,但干完了之后他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测井、岩石方面的知识,对他们的专业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再比如我们21044班有几位贫困生一学期来都在帮助石油地质专业老师做矿物鉴定实验。等等这些既解决了困扰我们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又取得了教与学双赢的结果。

  四、 方式拓宽后成绩显著、效果明显

  (1)增强了贫困生自立自强意识。

  从上面的贫困生心理分析可以看出,要真正的解决贫困生问题不仅仅要靠经济方面进行资助,也需要从他们的心理上进行关心和帮助,两者缺一不可。仅仅从心理上进行辅导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仅仅从经济上资助又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不能让他们养成过分的依赖补助,又不能让他们形成悲观的人生态度。我们采取了这种资助方式后效果很明显,从实际情况来看,上岗的这部分贫困生在新岗位上工作增强了自立自强的意识。从调查中发现,他们干活比原来参加勤工俭学时更加积极主动。消除了参加学校勤工俭学的那种自卑感,反而感到非常的自豪,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又得到了资助。另外,从长远来看,教会学生如何去挣面包比仅仅给他们面包要有意义得多。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渡过眼前的经济困难,更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锻炼学生战胜困难的品质使学生受益终身。

  (2)激发了贫困生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

  大学生对科学的崇尚与现实参与之间的反差较大。大学生一方而崇尚科学,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而另一方而关注科技发展的意识却不够,在行动上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随波逐流”,表现出主体意识不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等消极状态。这在从农村走出来的贫困大学生更是如此。这种知行之间较大的反差,极不利于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极大地阻碍了他们参加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我们通过这种资助方式,让他们参加相关专业老师的科研课题,激发了他们参加科技活动的兴趣,投身到这些科技活动当中,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处理大量基础数据过程中,不仅锻炼了他们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