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1月17日至1月18日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强调了实践活动对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个人在工作中的心得,从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践育人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实践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困难和解决途径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旨在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育体系,通过实践育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关键词]:大学生 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包含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那就学以致用,解决社会的实践方法,培养有用之才。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为国为民造福,倡导教育为民,坚持实践第一、人民第一、创造第一,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联系。那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优势,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
一、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自己,无论哪种形式,都以实践者的身体力行、亲自实践为特征,因而它恰好可以弥补以教育者为主体的灌输式教育的不足。
学生是自身品德形成和构建的组织者,外在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需要只有通过学生自愿或自觉地实践,取得认同,内化为其自身的道德需要,才能真正起到外化指导道德行为的作用,否则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为此,必需把理论学习和学生的主体实践结合起来。
实践育人从教育的角度看,是教育与生产实相结合的产物;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角度看,是人生观在实践中矫正的有效形式;从理论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是实践育人兴起的渊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与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也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惟一方法”。这些年来,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从不同角度证明了理想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正确之路。大学生实践教育正是新时期这种“结合”在内容、方法上的有效载体,其功能也正是这种“结合”的综合效能。
1. 实践育人有助于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教育的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因此首要任务是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但是,理想和信念教育单靠“灌输”,空洞而乏味,而应该由教育者设置教育环境给受教育者以影响。在这一点上,社会实践活动恰恰表现得具体、生动,能够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教育;在日常生活的沟通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各类型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树立理想。
2. 实践育人能够帮助大学生更深刻的认识社会和自我
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抱有非常高的热情和期望,同时对国情、民情缺乏实际了解,易于以理想的眼光看待社会与人生,以书本知识简单地衡量复杂的现实生活,面对社会上某些困难和丑恶现象时,容易产生急躁和不满情绪,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以超社会、超世界的姿态,以评论员、裁判员和法官的身份出现,甚至把自己誉为“唤起民众”的时代精英,缺乏应有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实践,让大学生亲眼目睹社会实际,了解国情,更有利于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实践,能够使大学生看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自身知识与素质的不足,看到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奋斗以及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这将有助于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的重新定位,促使大学生从“惟我独尊”的幻想中回到现实,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最佳结合点。
3. 实践育人能够在短时期内得到良好的效果
社会实践活动以其丰富的形式、内容,贴近实际的方式进行,并以学生为主体,在自愿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不仅吸引学生,也极易调动学生主体的内在积极性,通过其潜移默化的特点,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实践证明,课堂上的理论教育难以内化为自我教育时,通过社会实践教育,通过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往往能够在短时期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单就社会实践活动来讲,根据以往的成果来分析,参与了一至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能够在短短的半年甚至是几个月内发生突变,结果是社会责任感增强,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都有提升,思维更加理性和活跃。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界定与分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就是根据某一阶段教育教学的需要,教育部门或教师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多种有益的实践活动,进而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认识能力的教学活动。
从学理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学校所进行的理论教学以外的一切实践教学环节与活动。狭义上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校院、系、班组织的具有较为明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为目标的德育实践。
从内容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
专业教学实践、实习: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功能是使大学生体验人类创造的艰辛和痛苦、现代文明传承的艰巨与困难、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坚韧与使命。
军政训练:使大学生在军政训练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加强组织纪律观念,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
社会服务、社会劳动:主要是通过生产劳动和公益服务来进行的。就是要使大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同普通劳动群众的思想感情,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美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奉献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
社会调查:通过认识和研究社会,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掌握社会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把握事物的酿造和规律。
科技发明和创新: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技术改良、工艺革新、先进适用技术传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参观走访: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革命圣地等,使其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政策和方针的正确,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参观革命圣地,使大学生逐步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境界的目的。
“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组织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创新组织协调与适应能力,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还包括:其他校园文化活动,勤工俭学和勤工助学、专家讲座、观看影视作品、文化沙龙等。纵观实践活动的前后,无论内容还是形式,与专业教学计划内的实践活动相对应,并且都具有极其丰富多样的特点。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育人存在的困难
纵观上述分析,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虽然上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都有广泛的体现,但是实施得相对比较松散,随机性较大,从而有可能造成其实践活动本身教育功能及理论联系实践收益普遍性不大。从整体上说,良好的实践教育体系可以促进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完善教育本身可能存在的不足或挖掘未实现的潜在效应;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实践教育得到能力的提高,会在学生环境中形成较好的舆论效应,可带动整体实践氛围的普及,从而进一步要求有更完善的体系与培育制度。
其次,实践育人的受众范围有待拓宽。据调查,尽管目前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仍有相当数目的同学没有得到这样的锻炼机会。一方面表现为实践活动本身内容和数量上存在着不足,另一方面表现为参与实践活动的同学重复出现,而没有经历的同学却得不到机会。选择少部分或一部分优秀的大学生参加实践教育虽有较大的实践收益,但其影响力还是不够的。实践育人本身的目的就是提高广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理论与实践水平、创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独立动手能力等。因此选择对象需要具有较好的普遍性、带动性与平衡性,这样可在学校大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宣传效应以及大学生主人翁的集体意识感。
再次,实践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待突破和创新,具体表现应不拘一格,优胜劣汰。经典实践活动可通过讲座、宣传片、论文报告会等形式发扬光大,新的效果显著的活动逐步吸纳形成培育体系;而另外一部分收效不大、形式陈旧的实践活动可采取广泛大学生讨论的方式征集完善措施与方法。在实践教育上可尽量避免过于传统与陈旧的内容重复出现,将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精神融入到实践教育的建设中去。同时,应尽可能发掘更有意义、更具参与性、更具影响力而成本相对不高的事件。
最后,实践教育成果评估方式与措施有待广泛实施。大学生的实践教育活动计划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实践目的,通过最终成果检查与评估益处颇多:可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前资料与理论准备工作的完备性、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创造的主动性等等
上一篇: 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倦怠及激励
下一篇: 浅谈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