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党中央十六号文件的发布和学习的深入,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但是,在真正谈及辅导员时,仍有人带有“有色眼镜”。在他们看来,尽管辅导员的工作相当重要,但没有良好的发展前途,也没什么明确的工作定位,所以不是一项“理想”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作为辅导员队伍的一名新成员,很有必要对辅导员工作有一个十分清醒而又深刻的认识。
由于是一名新辅导员,我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几乎是一片空白。但作为一名由辅导员老师所培养、教育出来的学生,通过一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看到的和听到的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我足以对辅导员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辅导员工作的定位,不少人将其归结为“打杂”、“保姆”,其实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它夸大了辅导员工作的忙碌性,而忽略了辅导员工作的崇高性和重要性。在我看来,辅导员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来定位。
首先,从宏观角度讲,国家文件早已对辅导员有了比较明确的定位。自上世纪50年代未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提出“辅导员”以来,它历经几次定位,最终在十六号文件中得以创新和补充。
十六号文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
同时十六号文件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也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
由此可见,在宏观定位上,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78年以来)以外,当前辅导员工作队伍定位有两个新的地方:(1)专职辅导员队伍也属于教师队伍;(2)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形象称为“党的近卫军”,这支队伍有待于在核心业务上对自身进行更好的具体定位。所以,从微观的角度讲,有人将辅导员形象地比喻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人,学生成才的引导者,学生心理的辅导者,学生权益的维护者,教学科研的承担者”。从目前来看,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包括三大块,教育、管理和服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更形象地说,就是引导、管理、服务,其中用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
引导,主要是在大的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引,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规划与设计,尤其是要规划好大学4年的学习生涯;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择业就业,指引他们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合适的就业期望;三是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其中包括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真正为学生着想,不应该是包揽学生的一切,而应该是教会他们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的方法,让他们有朝一日能独立面对社会、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管理,主要是学生自我管理以外的需要辅导员来把握的事务,具体包括队伍管理、信息管理、日常规范管理和事务管理。其中,队伍管理主要是对党建、团建和班级建设的管理;信息管理是对学生各类个人信息就行收集和汇总,比如家庭信息、学籍信息、成绩信息、道德信息等等;日常规范管理则是对学生日常的道德行为进行管理,主要依靠寝室规范和班级规章来协调;事务管理则是对奖助学金、贫困生、意外事故等事务的管理。
服务,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帮助,包括学习上的、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辅导员应该主动关心学生,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和差距,让学生在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困难时主动寻求辅导员老师的帮助。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用思想政治教育来贯穿始终。无论是引导、管理还是服务,都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会到其中。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按照十六号文件可归纳为:公民素质教育、学校规范教育、道德教育、时事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也是辅导员生命的灵魂,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展开。
需要的说明的是,在对引导、管理和服务这三项进行排序的时候,不少人将服务排在了最前面,而将引导和管理放在了后面。当然,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排序问题,而是表明了排序的人对辅导员工作的认知和体会。有人认为辅导员工作重在“服务”,因为辅导员的工作多而杂,学生的衣食住行都得操心;有人则认为辅导员工作重在“管理”,对一些事务性工作投注太多精力。但在我看来,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的前提下,应将“引导”放在首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始终觉得教会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最根本的,就比如资助贫困生,采取介绍工作的方式、让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挣钱肯定比直接捐助现成的现金更有意义。当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学生就会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辅导员的工作就会略显轻松,因为“服务”和“管理”的工作量因此而相对减少了。所以,引导肯定是第一位的。
另外,对于评判一个辅导员称职与否的标准,曾有老师认为应该是学生找的次数的多少,学生找的越多,说明这个辅导员越称职;相反学生找的越少,这个辅导员就越不称职。学生找的多,就说明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少、距离短,辅导员已融入到学生当中,而这些都是需要辅导员下足功夫才能达到的。诚然,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却不能全部认同。学生找的少,就一定代表这个辅导员很不称职吗?当然不是。有人说辅导员的工作目标是“消灭辅导员”,我是非常赞成这一说法的。当你的学生在成长中已不需要你来辅导,已学会独立自主去解决各种问题,那么这个辅导员就是真正成功了。所以,学生找辅导员找的少未必是坏事,仅凭学生找的次数的多少就来评判一个辅导员称职与否是不全面的。正确的评判辅导员称职与否的标准,应该是学生的成才和成功。
要做好一名辅导员,必须讲求工作方法。在我看来,在做辅导员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发扬人文精神,注重人文关怀。要以人为本,讲究尊重、理解和关爱的工作技巧。辅导员的工作归根结底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是我们有时候在教育、关心学生的时候,往往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学生并不一定领情,甚至会有抵触情绪。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双方对彼此的理解还不够。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光靠说教是不行的,需要学生的配合;学生怎么会很好地配合你呢?需要两方面的互相理解和支持;怎么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需要你学会换位思考,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
第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世界上没有脉络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何况是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此,在开展工作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有的同学成绩好,但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有的同学则专注于课余活动而忽略了学习;有的活泼,有的内向……总之,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什么样的学生都有。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的时候,针对不同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势利导,讲求灵活、细致、和谐的工作方法。
第三,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作为一名辅导员,无论是为了树立威信,还是为了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都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最好的姿态在学生面前出现。行不正,言不顺,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就没有威信,没有老师应有的光辉形象,从而使学生对辅导员产生了怀疑乃至敌对心理,那么辅导员的工作也就无从开展。因此,只有在辅导员的以身作则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进而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作为辅导员队伍中的一名新成员,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也希望能早日踏上工作的正轨,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些想法略显浅薄,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来回报国家和社会!
上一篇: 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倦怠及激励
下一篇: 浅谈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