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科教兴国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发言摘登

发表时间:2008-06-11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编者的话

  
4月25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京召开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指出,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教育普及工作,全面完成工程各项任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思想保证、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会上,有7位同志作了发言。现摘要刊发这些同志的发言。

  
提高研究水平推进工程工作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李景田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我们党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中央党校从工程实施之日起,就坚持把完成工程交付的研究课题当作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开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牵头负责的科学社会主义教材编写进展顺利。为编好教材,课题组进行了一系列内部研究,并派出11位专家分赴11个省市听取意见。目前,《科学社会主义概论》一书已经形成第二稿,修改后将正式送审。同时,整理出23个理论问题并组织专家进行研究,编写了“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系列丛书,发表30多篇相关论文。

  
承担的重大理论研究课题进展良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建设特别是执政党建设的理论贡献”课题研究每年都有成果,出版了十余部著作,课题的最终成果——《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将于今年6月全面完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课题已如期报送1份总报告、4个分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等11项年度重大理论问题研究,除一项拟于年末结项外,其余均已完成,研究成果先后在国家重点报刊发表。

  
积极参与工程系列研讨活动和课题研究工作。组织校内专家参加6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会”,并承担了第七次理论研讨会的组织工作;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列研讨会等多次重要研讨活动。多位专家作为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主持和参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多项课题研究任务。

  
努力推进理论研究成果与理论教学、研究和宣传工作相结合。制定中央党校5年教材编写规划,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重点的马克思主义教材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招收5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利用国家重点媒体和校内报刊,宣传工程研究成果;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工作,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进一步整合和完善校园网络资源,发挥信息网络在工程中的作用。

  
为了把各项工程任务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工程研究水平,开创工程研究新局面,我们今后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继续推进工程工作:一是更加精心地组织课题研究,及时、高质量地完成中央交付的研究任务。二是系统学习、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作为科研主要任务;紧密结合新情况、新问题,把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作为科研重点。三是加强对工程课题研究工作的领导、管理,认真做好协调、服务和督促工作,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为开展研究创造良好环境。四是发挥老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领军作用,同时把中青年人才的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形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梯队。五是加快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把工程成果转化为党校干部教育资源,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员头脑、指导党校工作提供支撑。

  
积极参与工程作出应有贡献

  
教育部部长 周济

  
工程实施以来,教育战线的同志们积极参与、努力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中宣部、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把必修课由7门调整为4门;把4本新教材的编写工作列入工程,去年已全部投入使用,反映良好;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效果显著;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深化,增强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宏观指导得到改进。新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生了可喜变化,师生对新方案、新教材普遍欢迎,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

  
扎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根据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宣部、教育部于2005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的意见》,并制定了“重点编写教材总体规划”,提出了重点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遴选原则、具体规划和工作机制,分4批组织实施41种重点教材的编写工作。目前,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4本教材在内的第一批13种大部分已经进入审议阶段,第二批9种已进入提纲拟定阶段,第三批10种正在组建课题组,第四批9种即将启动招标工作。教育部还制定了90多种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的整体规划,教材编写工作迈出了坚实步伐。在学科体系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到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目前,已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的6个二级学科,设立了一批博士点和硕士点。

  
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中宣部、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举办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已举办22期,培训2200多人。中宣部、教育部还联合推动地方研修,共培训2万余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每一轮使用前,组织开展教师全员培训,要求“先培训再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已培训11.2万人次;与中宣部联合举办骨干教师研修班6期,培训600人。举办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示范培训班6期,培训1200人。大规模的培训和研修取得良好效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深入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组织全国高校力量,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大理论问题,深入研究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依托北京大学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研究基地,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发挥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的骨干作用,认真完成承担的各项工程任务。

  
解决两个问题编好工程教材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汝信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能够参加这一宏伟工程,我感到十分荣幸。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要很好地完成党所交付的这一任务,首先需要充分认识实施这一工程的重大意义,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再学习。

  
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编写覆盖哲学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一系列教材,主要的读者对象是当代大学生。对青年人来说,大学阶段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大学里接受的教育,将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生的指导思想,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教材不仅仅要向大学生提供有关各学科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思想上去武装我们的大学生,以造就和培育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

  
通过4年来的实践,我感到,编好工程教材,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如何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亦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也不是单纯的学问,而是行动的指南。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用来指导当前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同志早就深刻地指出,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二是正确阐述坚持与发展的关系问题。老祖宗不能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发展的科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它必须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而决不能停滞不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永葆青春,就是因为它永远和实践保持密切联系,总是能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对出现的新问题作出新的解答而不断前进。

  
以上两个问题虽然是多年来大家关注的老问题,却始终是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必须解决好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