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校庆特别采访·地大时光】时光的记忆

发表时间:2017-11-08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广播台点击:


采访:曹丽群、袁铁雯、郑华、梁睿华、高钰婷、任倩楠

播音:年乐

中国地质大学迎来65周年校庆,广播台推出特别专题报道——《地大时光》跟着记者的脚步,穿过人来人往的隧道、新北门、化石林,走近经年挺立的食堂、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了解未曾亲近的宿管、环卫工和留学生。从一句句的问答中,探索地大的岁月痕迹。过去、现在和将来,同样的地大人,不一样的回忆录。六十五年的光阴里,这些故事一一发生着。今天推出《时光的记忆》

地点:逸夫博物馆

沿着鲁磨路往北走,远远地便可以看见几栋风格独特、引人注目的建筑,那是我校的逸夫博物馆。自2003年建成以来,博物馆不仅成为了我校师生的“第二课堂”,还为许多中小学生打开了探索地球奥秘的大门。在探寻新世界的旅程中充当领路人的是一支年轻的志愿讲解队伍,其中的队员都是中国地质大学的在校学生,加入讲解队以后,“来博物馆值班”便成了他们的周末日常。

志愿讲解员魏明睿是数学与物理学院的大二学生,加入讲解队的大半年时光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难忘的回忆。

魏明睿:特别难忘的经历要数几个大的活动了,比如“博物馆日”还有“世界地球日”。在那时候你会看到人山人海往博物馆涌进来,但这也是特别锻炼你能力的时候,在这几次大型的活动当中让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讲解的思路更加清晰,知识也学到了更多。【采访音频】

据博物馆馆长刘先国介绍,博物馆正在朝着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向迈进,虚拟博物馆、博物馆扫码讲解等信息化建设在不断完善,博物馆的趣味性与吸引力也与日俱增。

刘先国:在博物馆今后的发展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增强我们对外的影响力,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以及学校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一流大学作出更大的贡献。【采访音频】

地点:化石林

地大在这数十年间变化巨大,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环境越来越好胃。在地大工作了三十余年的范水梅奶奶深有感触,如今已经退休的她闲来无事便会在地大走走,阳光正好时也喜欢到化石林里晒晒太阳、和周围的老人家谈笑。【采访音频】

人们说,不知多久以前,这些化石如慈祥的勇士、参天耸立,荫庇着这个世界。而现在留下的,只有他们被尘封在岩石中的“骸骨”。

与以百万年为单位的地质年代相比,一生只有百年的人类不过是它眨眨眼的瞬间。我们无法回到那个古老的年代,无法亲眼目睹如大山一样的野兽如何统治这个世界、也不能陪伴着年迈的古树见证它岁岁枯荣。但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片刻时光,去到化石林中静坐一会儿,看着身旁林立的树木化石,古老的时光在恍惚间仿佛与现在重叠。

化石林位于我校东区,是华中地区唯一异地保存的化石林,由深圳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张和先生在中国地质大学建校50周年和60周年校庆时分两批捐赠。它结合我校学科特色,融观赏、科普于一体,占地1500平方米,由100多株产于辽宁、新疆、内蒙古等地的硅木化石组成。

午后在化石林中小憩,沐浴在冬日的暖阳下,思绪徜徉于古老的时空中:数百万年,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但亘古不变的是,阳光还是来自那个太阳,而沐浴在阳光下的他们也依旧如“年轻”的时候一样,矗立在这片土地上。

化石林的保存的意义不单单是作为我们地质学学习的参照,心疲力竭时在化石林中走走,它们也是督促我们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

地点:新北门

在地大的一个角落,它静静的矗立在那里,或许你从来都只是匆匆忙忙的经过,来不及去看一眼它的姿容,甚至有时你还忽略了它的分外美丽。而它,看朝晖初升,望夕阳西下,看学生来来往往,感地大岁岁朝朝。它,就是我们地质大学的新北门。它的设计者是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向东文老师,在他眼里或许它不仅仅只是一个普通的建筑。

向东文介绍北门时仍满是自豪:地大新北门建造于2013年,是中国地质大学的一个新的引人注目的地标建筑。恢宏大气的穹顶构造,沉稳厚重的砖红墙色搭配上简约却不失力度的中国地质大学六字,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新北门。【采访音频】

有关地大,向东文提到更多的一个词是“厚实”,而他说北门则是“厚实”的体现。北门蕴藏着他对地大未来的期望。

向东文:事实上,一座真正的高等学府,不仅仅要拥有严谨的理科学习作风,同时也需要人文氛围和素养。北门象征的是通往世界知识的殿堂。进入北门,开启的是文化传承之旅;走出北门,肩负的是知识传播的责任。【采访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