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长江日报]中国境内首次发现鱼类游泳遗迹化石

发表时间:2003-09-25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中国地质大学卢宗盛教授在陕西的一项地质发现,让今天的人们也能一睹2亿多年前“鱼翔浅底”的情景。
    卢宗盛教授昨日说,他们在我国陕西北部横山县距今2.03亿年前的晚三叠世地层中,发现了一处大型鱼类游泳遗迹。
    着是该类化石在我国境内的首次发现,也是国际上该类化石在中生代地层的首次发现。卢宗盛教授等人的这一发现和相关研究,刊发在新近出版的《中国科学》第7期上。
    据介绍,鱼类“游泳”遗迹是鱼类靠近水底运动时,由腹部的鳍或身体其他凸起物在沉积物表面拖拉形成,它是复原地史时期鱼类形态和行为特征的重要资料。
    目前,全球鱼类游泳遗迹化石稀少而珍贵,在南非、英格兰、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地虽有少量发现,但“描述”的标本普遍较小,复原后的鱼体长度一般为8-15厘米,个别为40厘米,而且基本来自古生代(据今5.43-2.5亿年)地层。
    卢宗盛、侯建湘等人此次发现的化石,以其完整、精美、类型丰富、遗迹个体大等特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化石保存于黄土覆盖之下的灰色粉沙岩地层中。在剥离的野外岩层上,一条延续4米的“鱼翔浅底”遗迹清晰可见:鱼儿时左时右,贴着水底,轻轻的摆动着尾鳍,悠闲的向前移动。
    卢宗盛介绍,这批共15块化石显现的鱼类游泳轨迹,呈现出4种形类型,其中三脊波和变形波是首次发现。
    国际上已有学者观察到现代鱼类尾巴摆动振幅约为1/4个鱼体长度。卢宗盛等人根据化石留下的鱼类尾鳍刻画的波线振幅,估算出留下这些游踪的鱼体长度约为32-96厘米。他们据此推测,今天的陕西西北部在2亿多年前气候温暖湿润,有供鱼类生存的优越条件。
    有专家认为,这些化石是研究远古时期鱼类形态结构及生态习性的重要资料,也为研究陕西地区中生代油气储层沉积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