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直以来,我们在研究西部落后的原因时,总是认为人才和资金在捣鬼,而真正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分布过于稀松,在一定的城市区域里,人口居住密度不够。”近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的资源经济环境论坛上,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会长、北京大学杨开忠教授语出惊人地亮出他在西部大开发问题研究中的最新观点。
杨开忠的观点在资源环境经济学界引发“地震”。杨教授说,西部地区是不缺乏人才的,西部有一定人才储备,如在西安、成都、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有相当数量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这里聚集着各个门类很多的专门高级人才。特别是西安,高校林立,只是近几年才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改革开放以前,内地每年都有很多知识分子到西部支边而留在了那里工作。像陕西、四川的人才储备,就是东南某些省份也赶不上的。西部还没有落后到“人才灾荒”的程度。
他说,西部有很多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矿业、机械制造等行业,优势非常明显,新疆、四川等省区农业比较发达,内蒙古的牧业在全国处主导地位。多方面的情况表明,西部自身有潜在的资金潜力。在改革开放以前,西部经济的差距和东南沿海的差距并不大,只是这10多年掉队的。
为什么说区域人口居住密度不够是西部落后的主要原因呢?杨教授说,在西部很多地方,往往几十里才会有十几户居民,人口居住太过于稀少,并且从一个居住点到另一个居住点距离太远,这样一来,贸易交流的成本就会很高,并且规模也不会做大,成本价格也很高。人口太不集中,特别是对那些大规模的进行电网改造、公路建设等,是一种浪费,如在宁夏、甘肃、青海的一些高速公路或柏油公路上来往的车辆远远没有东南部的公路上车辆多,这样一来,在西部大笔资金投入修路,但建好的公路利用率太低,这不免造成浪费。如果在一个城市区域内的人口密度增加,那情况就会有所改善。
杨教授说,西部中小城市,每平方公里的居住人口还不到10人,如此稀松的人口,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西部有些县城,街上看不到多少人,还不如内地一个乡镇的“人气旺”,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在东南部,就是因为“人气旺”才带来经济的繁荣,但人口密度太大,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西部中小城市里,缺的就是“人气”,人口密度大了,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才“划算”,人口密度增大以后,可以拉动西部经济发展。即使有了技术和资金,但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经济建设从何谈起?
杨开忠教授还建议,西部那些非常偏远的山区的居民,国家应该用鼓励政策,号召年轻人搬到城市里从事各种工作,加大人口居住密度。
下一篇: [其他媒体]就业指导成地大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