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中国矿业报]把一切献给雪域高原

发表时间:2003-12-09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在广阔的雪域高原上,人们争相传颂着这样一位援藏干部的感人故事:5年来,他克服了无数令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扎根高原,为西藏矿产勘查事业和受援单位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就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郑有业教授。
     
1998年初,国土资源部要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选派一名技术干部支援西藏的地矿事业。35岁的郑有业踏上了前往西藏的征途。
     
进藏伊始,郑有业分配到西藏地矿厅第二地质大队工作。西藏第二地质大队是60年代成立的铬铁矿专业队,曾经为西藏地矿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9年以后,国家在铬铁矿找矿方面的投资没有了,二队面临转轨的严峻形势!郑有业的到来,能给地质二队的新发展带来一线希望吗?大家翘首以待。
     
郑有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要改写一份多次被自治区地矿厅技术主管部门退回重写的地质矿产调查报告。他接到任务后,通过了解地质情况和自己的分析思考,对原报告90%以上的内容进行了改写,连续奋战13天,一份大家满意的报告如期完成。
      
白天,郑有业常到队里的资料室去查阅资料,进一步掌握西藏矿产的分布情况,并且从中分析有关矿产的分布规律;晚上,他还是在查询资料,认真思考找矿思路。
      
在当地同志的大力支持下,郑有业通过野外考察和缜密的地质资料分析,于1999年上半年申请到《藏南金锑多金属成矿带控矿因素与成矿规律》研究课题,总经费40万元。他深知自己进藏后第一个项目的份量,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成果,他又将自己在学校的10万元科研经费投入到这个项目中。
     
郑有业卷起行李,和队里的其他技术骨干一起到海拔5100米的措美县进行地质调查,一到现场,他就忙着看图形、找标本、查资料。来到海拔如此之高的野外,头痛难受;晚上睡在帐篷里,异常寒冷。在这里,,常常是吃不到新鲜蔬菜,喝漂着羊粪蛋的水,可他和同志们一住就是3个月。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有业在西藏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出了藏南被动大陆边缘深海断陷盆地四周,与然巴、也拉香波变质核杂岩的复合部位为成矿的最有利部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藏南三位一体的成矿、找矿模式。新发现了具大型找矿前景的查拉普金矿床,预计金资源量在10吨以上;在措美县发现了有大型找矿前景的车穷桌布锑矿床,发现了具中型找矿前景的勇日、壤拉2个锑矿点。
     
1999年10月,国家开始了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更多的地质调查项目都集中在条件艰苦的青藏高原。大调查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全国的地勘单位。这对所有的地勘单位来说,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是一次比实力,全面锻炼队伍的好机会。西藏第二地质大队立即成立了以郑有业挂帅的项目组。通过激烈竞争,西藏地质二队申请到了3个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和1个合作研究项目。
     
项目完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矿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真抓实干,郑有业负责的第一个矿产调查项目在2000年4月初由中国地调局西南中心组织的设计审查中,获得全国在藏项目第一名。同年底,在成都举行的西南、西北地区区调项目设计审查中,二队在首次从事此类工作的情况下,郑有业负责的区调项目获得了西南组第三名的好成绩,这一下子改变了专家们对西藏地勘队伍落后的习惯认识。
     
郑有业知道,在西藏这样一个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的地区,要想取得好的找矿效果,首先要在认识上有所突破。为此,他与队里的同志们一起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思路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认识和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