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专家们经过50天努力,在湖北省监利县从地表向下取出一条长400米的圆柱形岩芯,他们希望通过这段岩芯,勾画出400万年来江汉平原的环境变迁史。该项环境科学钻探工程的主持人之一———中国地大(武汉)的李长安教授说,如果研究进展顺利,他们还可以通过这段直径约0.76米的圆柱形岩芯,复制出长江洪水演化的历史概貌,为长江三峡贯通时间提供科学依据。
李长安说,主要由来自武汉、上海、南京的20多名专家参加的这次特殊钻探,是2003年初科技部和中科院启动的“中国大陆环境科学三大钻探工程”之一,也是我国在江汉平原进行的第一次环境科学钻探工程研究。
据介绍,这三大钻探工程还有代表西北干旱区的罗布泊钻探工程(已于2003年11月结束),而代表干旱———季风区过渡带的青海湖钻探工程不久也将启动。
李长安等专家在监利进行的钻探工作,目的是为了解东部季风湿润气候下的环境变迁史。据介绍,选钻址之前,专家们分析了过去一系列水文钻探和物探资料,认为监利县是江汉平原的凹陷中心,其沉积厚度最大,岩层颗粒较小,地质沉积“记录”最为连续,有利于研究者们获得较为完整的样本。
据了解,江汉平原环境钻探工程启动于2003年9月30日。因江汉平原地区湖泊河流纵横,且多为沉积岩,还有粗砂、砺石粒层,打钻和岩芯提取均有相当难度。
李长安说,刚开始打钻时,每隔2米的岩芯取样均达到了93.8%,原计划打钻至地下400米处,就可达到目的,但临近工程尾期时,专家们发现,取出的部分岩芯出现了“空当”。于是,课题组专家决定在原钻孔旁3米处新掘一个300米深的钻孔,对原来未抽取到的某段岩芯“补白”,使抽取的岩芯形成一个完整的地质系列。
看起来没什么特殊价值的岩芯,在地质学家眼里却是宝贵的“无字地书”,从中可以“读”出地球的沧桑变化。据了解,目前专家们根据抽取顺序,将岩芯封存在2米一截的塑料管中,然后运抵西安,运用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等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研究。
李长安教授说,估计一年后,长江中下游地区400万年来的环境变迁路径,将撩开神秘面纱。
(陈华文)
上一篇: [武汉晚报]多想回家看年迈的父亲
下一篇: [武汉晚报]多想回家看年迈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