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1日,国家航天局宣布,斥资14亿元启动“嫦娥”探月工程的相关研究。 有人质疑:中国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必要花这么大代价开展这项“既不能吃也不能喝”的工程吗? 昨日,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回母校中国地大讲学,就此作了解答。 30年后,人类主要能源将来自月球 欧阳自远认为,探月对缓解人类的能源危机具有重大意义。 他说,以目前全球能源消耗状况估算,现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只能维持50-60年;原子能裂变原料也只有40-50年;煤大约可维持100年。 因而他认为,预计30年后,月球上的氦-3将成为人类主要能源。 据他介绍,月球表面的月壤中富含由太阳风粒子积累形成的气体,这些气体尤其是氦-3,是可控制核裂变发电的高效燃料,但它在地球上极为稀缺;据估计,月球上氦-3储量约在100万到500万吨左右,而开采100多吨就可满足全球1年的能源供应。 此外,月球岩层中,蕴藏着上百种矿产,仅月海玄武岩中含有可开采的钛金属至少有100万亿吨。 探月有利于维持国家安全 欧阳自远说,展示国力,维护国家安全,是各国竞相奔月的原动力。 从1969年美国成功登月后,月球探测沉寂了几十年。但近几年,一个新的月球探测热潮已经到来。美国不久前宣布了“新前锋”月球探测器,在2020年前后完成月球的基地建设; 此外,俄罗斯、日本、印度也都提出了各自的探月计划…… 欧阳自远认为,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跟上这一步伐,提升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安全。 探月可以改变人们生活 在欧阳自远看来,探月工程本身可推进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改变人们的生活。
上一篇: [长江日报]探月首席科学家在汉忆旧
下一篇: [科技日报]贵州召开科技奖励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