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image1]][[/center]] 1994年,武大博士生导师周嫦突患脑血栓中风,右体瘫痪。她的老伴、中科院院士杨弘远在完成自己艰巨的科研课题的同时,十年如一日地对她细心照料,使身为生物科学家的老伴焕发出“第二次青春”,用左手画出大量画作、出过大量文学和童话作品。 周嫦:女,植物生殖生物学家。1929年生,1956年列宁格勒大学生物系毕业,同年至武汉大学任教。历任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湖北省三八红旗手标兵、湖北省劳动模范。 杨弘远:男,植物生殖生物学家。1933年生,1954年武汉大学生物系毕业,留校任教。1991年选为中科院院士。1984年获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湖北省自然科学奖等。 别样报告:科学家讲述爱情 她说:没有他、女儿、领导、同事的关心,我寸步难行 5月2日,两位科学家应邀赴中国地质大学作专场报告,报告的内容却不是关于科学,而是爱情。 一位头发灰白的婆婆坐着轮椅,对千余名大学生深情地说:“我能笑对疾病,病后有些成绩,是因为我有幸福的家庭和集体,爱情、亲情、友情是成功很重要的因素。” 主席台一侧,坐着个头发花白的爹爹。大屏幕上出现一段段隽永的文字、一幅幅美丽的画作时,伴着雷鸣般的掌声,他会心地笑了。 这对老人是武汉大学杨弘远、周嫦夫妇。74岁的周嫦应邀来作《微笑面对现实》专场报告,讲她作为科学家,在中风偏瘫后如何用左手绘出一个崭新世界。短短1个小时的报告,不断被热烈的掌声打断。 报告结束后,大学生们感慨:这位“轮椅教授”的坚毅乐观令人钦佩,这对教授夫妇风雨同舟的爱情,给他们上了生动一课。 平常人生:磨难中相依为命 他说:当年,我家在最艰难时,她毅然来到我身边 1956年,周嫦作为首批留苏学生学成回国,分到武大生物系任教。当时,杨弘远在武大毕业留校,被派去车站接周嫦。 两人在共同的追求中产生感情。1957年,杨弘远的母亲、作家袁昌英被划为右派,周嫦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杨弘远,1958年二人结婚。 文革侵占了他们的科学生命。杨弘远下放长达5年。这期间,周嫦一边艰难地养育两个女儿、照顾老母,还坚持搞科研。文革结束后,二人重新携手攻关,1991年同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但疾病却改变了周嫦的人生轨迹。1994年12月一个冬夜,灾难从天而降,64岁、正在攻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周嫦突患脑血栓中风,右体瘫痪。她尝试了西药、中药、按摩、针灸、气功等各种治疗,病情虽有好转,却仍不能独立行走。 百姓情怀:老两口相濡以沫 她说:我住院时他面色苍白,却仍镇定地安排所有事宜 两个女儿已定居美国,家里只有老两口为伴。杨弘远既要护理老伴,又要搞科研教学,同时还要保重自己的身体。 杨弘远跑到汉口为老伴买中药,回家亲手煎制。神经受损,周嫦夜不能寐,他便找些宁静的轻音乐,让优美柔和的音乐助她入睡。 杨弘远从不赞美别人,今却一反常态,只要周嫦的康复有好转,他就赞赏:“大有进步!”周嫦也会心地笑:“嗯,大有进步!”“大有进步”是老两口愉快的口头禅。周嫦坚持不要老伴扶,忍痛自己艰难地挪腿,坚持上下午都下楼锻炼,老伴只需5分钟走完的路,她要走1个多小时,但她从不放弃,还鼓励老伴也来锻炼。 蜗居家中,周嫦很想让老伴多陪陪她,但他太忙,她只好每天送他出门,站在阳台上目送他远去。 风雨同舟:科学树节外生枝 他说:她硬是练到能左手写文章向报刊投稿 右手瘫痪,周嫦丧失了书写能力。经老伴鼓励,她学着“开发”左手,上百次的失败后,终于能左手吃饭、穿衣、穿戴鞋帽、洗脸、漱口、吃饭……紧接着,她便用左手练字,只靠左手稿纸都扶不住,握笔更不行,笔画东倒西歪,只好从“一二三”练起。先用铅笔、再用钢笔。半年后,她终于能左手写一手端正美观的钢笔字。 一个生物学家开始展现其文学上的天赋了,她写出散文《从容面对病残》、《宝石花:生活中的强者》等,写出《访美归来谈绿化》、《杜绝“广告作品”》等关注社会的短文。每稿写成,杨弘远便第一个读。文章先后在《芳草》、《科学时报》等报刊上发表。 2001年二人合著100多万字的《植物有性生殖实验研究四十年》,获中国图书奖。 她又想学画。杨弘远感到绘画有助于她从病痛中解脱,四处帮她选画书、画笔、画纸,称她为“左手临摹画家”。 2002年,周嫦将作品汇成《病后杂感》,附上16幅左手临摹的画作。浙江大学出版社闻讯赶来联系,将书名定叫《微笑面对现实》,拟于今年7月出版。远在美国的女儿结婚,老两口的贺礼,是一幅二人合作的画。 鹤发童心:老太太写新童话 他说:我从未见过她有这方面的才能 1999年周嫦迷上了写童话。年届七旬、病残的生物学家能写出生动活泼的童话吗? 周嫦写出了,在《龟兔赛跑三步曲》中,她让乌龟利用现代科技,在长跑中战胜了兔子,古老寓言有了科技内容;她还展开丰富想象,讲植物界的童话,揭示植物成长的奥秘……几年下来,她共写出34篇童话。 周嫦说:“写童话时,我的心就回到了童年。我不追求畅销效应,只想给孩子们讲讲科学故事,让他们从中汲取养分。” 浙江大学出版社将童话编成《冬菊与宝石花———科学家讲故事》,杨弘远作的序。 独特风景:皱纹中诠释青春 她说:磨山东湖任徜徉/朱碑楚台常仰望/春花秋叶无限好/轱辘代步老伴忙 1997年春天,杨弘远问周嫦想不想去磨山,她怦然心动:病两年了,总只由别人扶着在家门口转,上山能行吗?经老伴鼓励,她和老伴及家政工阿姨去了磨山。 上山难,杨弘远推着轮椅缓缓前进;下山更难,杨弘远将轮椅调个头,慢慢退行,阿姨在后用绳子拉住……就是这第一次艰难的“旅行”,激发了周嫦出游的信心。 2000年,在老伴及同事的帮助下,周嫦去"
下一篇: [楚天都市报]锅里炒出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