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滑坡的监测有了新方法。6月7日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的第一届武汉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学术会议上获悉,该校李振宇博士等首次将核磁共振技术应用于三峡库区滑坡监测,并取得了好效果。 滑坡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山坡地质灾害,它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水特别是地下水的活动。三峡库区有197处滑坡,暴雨频繁的亚热带气候与复杂的地质条件,使之成为全国四大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此,了解三峡库区各滑坡的地下水分布状况是防治三峡库区滑坡灾害的重要条件。 核磁共振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直接找水的地球物理新方法。它应用核磁感应系统,通过由小到大地改变激发电流脉冲的幅值和持续时间,探测由浅到深的含水层的赋存状态。相对于传统的地球物理方法而言,它无需打钻,是一种无损监测,不仅能确定地下是否存在地下水,而且可以确定含水层的位置,以及每一含水层的含水量和平均孔隙度。此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此项技术,在湖北、湖南、河北、内蒙古、新疆等12省区进行了找水实践,并在上述缺水区找到了地下水。 也正是基于这一原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的李振宇博士等2001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NMR(核磁共振)研究三峡库区典型滑坡地下水特征及其稳定性》的资助下,首次将核磁共振技术应用于三峡库区的滑坡监测。从2001年至2003年,李振宇博士等人连续三年对巴东赵树岭滑坡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该滑坡在目前的状态下比较稳定,这一结论与打钻的结果也吻合得非常好。“与以往的监测手段相比,这一方法不仅快,一天就可做完一个点的观测,成本也低,只有传统手法的十分之一。”李振宇博士说。 据了解,这也是国内国际上首次将核磁共振技术应用于滑坡监测。